参加日前举行的莫斯科—北京视频连线的专家认为,虽然近期全球爆发第二波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未来三四年内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及预示新一轮危机的形势,受其影响最大的可能将不再是美国,而是新兴经济体中国。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斯兰·格林贝格表示,形势之所以让人觉得又要有新一轮危机,可能是因为2008年危机的真正原因和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一般认为,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时,人们看到的只是美国房贷方面的危机,到目前为止人们又看到了美国国债危机、美国地方债务危机以及美元的危机。这些新的危机形态,同样也是“火药桶”。如果美国政府在2009年至2010年将庞大的资产冻结起来了,如果2006年以前签订的衍生金融合约由于不能兑现,都能引起2008年经济危机那样的金融大海啸。
然而,这只是一种假设。而实际情况是,如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中国受到的影响将大于美国。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了一个由1000多位市场人士参与的调查报告。这项调查显示,大约45%的市场投资者认为中国将在5年内进入金融危机,同时,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经济将在5年内面临金融危机。调查的结果有些耸人听闻,但也的确反映了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忧虑,在中国产能严重过剩、房价飙升以及通胀压力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对于中国经济的这些忧虑,其实早已在市场发酵。
事实上,看空中国经济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就有一本名叫《即将到来的中国危机》畅销书,就涉及此话题。当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是否将步入危机后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那本书可谓“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是对中国过度依赖出口和固定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产生的危险提出警告。因通过增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而导致产能过剩,中国经济在2013年后将面临“硬着陆”风险。
这种担忧已开始显现。近期有关产出、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的数据均表明,中国经济自7月以来在走下坡路。汇丰银行近日发布的较低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尤其让人感到震惊,因为很大一部分样本都是采自小出口商,而它们是外国需求情况和全球经济前景的风向标。而在国外,步履蹒跚的全球复苏让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疲软,来自外国客户的新订单在继续减少。
这也许跟美国居民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和欧洲因为主权债务危机而紧缩财政赤字密切相关。当今后几年,美国、欧洲、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遭遇经济危机时,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还将大大减少。欧洲要想保住欧元,就要把赤字控制住,希腊、法国、德国的财政赤字都超过了GDP的3%,因此必须减少政府开支。欧美财政都搞紧缩,公众消费能力减弱,肯定影响会影响到中国的生产和出口。
由此,必然导致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目前,国内生产能力过剩涉及多个行业。例如2008年的钢铁产能为6亿吨,而当年的钢铁需求则几乎没有增长,但2008年国内钢铁工业投资(不含矿山采选)完成324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由于投资的大量增加,导致国内钢铁产量年年都在增长。中国钢铁协会预计2011年国内钢铁将产能达到7.5亿吨,而国内实际需求仅为5.97亿吨,这多出的1.5亿吨钢铁就只能通过出口来消化。
如果到在今明两年国内需求或出口仍没有打开,生产过剩的现象将比现在更加严重。由于大量产品卖不出去,就会导致银行无法收回贷款,从而引发金融问题。由于国内制造业、能源、交通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使用银行贷款,从而增大了银行的呆账或死账数量。例如“高铁”的全部投资要2.7万亿元,但是由政府拿出的项目资本金只有4000亿元,85%是靠贷款。大批项目还款能力有问题但仍获得了银行的巨额贷款,就是中国式“次贷危机”的极大隐患。
综上所述,新一轮危机的发源地有可能是中国,而不是美国。中国经济现今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它能否从美国所经历过的危机中吸取教训。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一旦走上美国的房贷危机的老路,那么,中国经济将很快进入下行通道,届时,问题将暴露而不好收拾。不过,美国作为发达国家是肥了才停止长膘,而中国呢,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正在解决许多国民的温饱问题,因而不可能没有肥就停止长膘。
新一轮危机,中国的风险大于美国吗?
评论
编辑推荐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