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做你自己,巴菲特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


  刚拿到这本书,以为又是一个富家子弟利用名人老爸来沽名钓誉。翻开几页,发现这本励志类的书写的非常好,不仅完整呈现了巴菲特教育子女的独特方法,他自己的人生观工作观也跃然纸上。这两方面都非常值得我学习。现将其中精华摘录如下: 

  该书的核心:不要做别人,要做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寻找自己独一无二的理想,引领自己的一生。

  巴菲特工作观:良好的工作态度,首先就在于用于发掘自我,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使异常艰辛、劳苦,你仍然可以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是产生一种神圣感。

  极度的体力消耗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是一种可以消除疼痛感的自然药物,它可以让我们感到时间放缓,并产生一种充满幸福感的喜悦状态。。。工作有时艰难且耗费精力,却能让人乐在其中。

  什么使巴菲特面对长时间乏味的工作,还能保持源源不断的激情?首先,他并不是为钱而工作。虽然最后他也获得了金钱,这是对他商业智慧的充分肯定。金钱是副产品,而不是最初努力的目标。 

  家庭给了富二代“豪华的环境,贫乏的人生,他们不是生来嘴里就有金汤匙,而是生来背上就插着金匕首。”

  《路加福音书》中有一句著名的经文,对我们的家庭影响很大:获得多的人,也应当多回馈。还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大多数重要的人生恩赐都与金钱无关。这些恩赐包括父母的关爱、亲密的邻里关系以及暖人心肺的友谊,还包括循循善诱并为我们的进步感到欣喜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珍惜并回馈这些恩赐。 

  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生地。在生命伊始,一切都是随机的。我们若能接受这一事实,就能懂得谦逊,也才能务实的展开属于我们自己的最独特的一生。

  手中的信用卡可以让你很轻松地就能给孩子买个玩具,这会使孩子兴奋几分钟,也许家长这么做主要目的只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他们就能全心投入到自己的事情当中了。可他们不知道,对孩子而言,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是父母能够花时间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做游戏。

  孩子们具有一种长大后就淡忘的智慧—懂得时间比金钱更重要。而成年人,尤其是当他们处于职业生涯的上升期、尽情享受公司分红的时候,往往认为金钱比时间更重要。之后,当金钱失去吸引力而时间变得紧迫时,他们才暮然回首。但那是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的家庭已经支离破碎,未曾共度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志向与快乐

  承认和接受一种职业必然会加重人生的负担。多数人在多数事上都是一般而已,然而,当涉及一个人的职业时,“一般”是远远不够的。

  不管我们的喜好、才能和性情有多错综复杂,各种因素总会有一个交汇点。只要我们有耐心、眼界开阔,或许还需要点运气,那么我们一定会找到那个交汇点。我们真正的志向,会在那个交汇点上静候我们的光临。

  如何利用先发优势:优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可以开辟一个充满选择的世界,另一方面,它往往带来压力,有些是外部压力,有些是自我施加的压力,从而会严重限制这些选择。那些拥有优势的人,往往会感到他们的选择范围似乎比大多数人都狭窄。

  优势就像一个望远镜。从一端观望,你可以放眼无边的宇宙;但从另一端望去,他的世界就会缩成一个窄条。

  我们的需求越多,自由就越发受限。反之,我们的需求越少,也就能越多的享受自由,控制自己的时间。遗憾的是,很多人不善于过简朴的生活。但对于青年人来说,简朴的生活就像是在崎岖道路上磨练自己以掌握生活的一个必经阶段。

  如果一个男孩从小到大,在节日都会收到奢华、昂贵的礼物,那么他很自然的把这些礼物和背后的关爱与安全感联系起来,长大后也会不断在购物中寻找舒适和安心,当他没有办法消费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匮乏。

  因此,很多人都混淆了“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关系。
  
  在打造人生的路途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的志向,但这只是第一步;集中精力去探索这个志向所蕴含的意义及其带来的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过这只是第二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志向是一种谋生手段而非爱好或无关紧要的朦胧梦想,那么一个严酷的事实是,必须想办法将其转换成为赚钱的手段。

  如果我们想忠于本真,践行赋予我们的职业使命,同时又能够衣食无忧,那么我们就需要在个人能力、爱好与商业世界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们必须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足以让世界付出金钱的代价。

  有个佛教意向可以说明这一点:磨刀。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把刀,而外界的要求和期望则是磨刀石和砂轮。我们保持自身锋利的唯一办法就是甘受磨刀石的打磨,但同时要稳住阵脚,摆出最合适的角度,并保持一份坚守,伴随着飞溅的火花,我们会焕然一新,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