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条例难产到底卡在哪?



 

工资条例难产,到底卡在哪?

  据报道,由于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各部门难以达成一致,《工资条例》出台时间再次被押后,至少在今年年内很难出台。在《工资条例》的草案中,最低工资以及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规定,遭到了来自全国工商联等部门的反对。此外,《工资条例》中有关“同工同酬”的规定,也没有找到令国企和相关部门满意的解决方案。因为在国企中,大量存在劳务派遣工人,实行“同工同酬”意味着这些国企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据8月22日《济南日报》)

  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切好蛋糕。众所周知,公众翘首以盼的工资条例,正承担着调节收入分配的艰巨使命。也就是说,其愈早出台,意味着愈有可能早一点填平当下已成鸿沟的收入差距。遗憾的是,盼星星盼月亮,盼到现在,它仍无出台的迹象,犹记得去年年中就有媒体乐观估计,当年年底就能出台。承载着浓厚民意的工资条例,为何一再难产?

  工资条例一再难产,原因并不复杂,即遭遇了“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困境,换言之,相关部门并没有达成一致,比如,代表民营企业利益的全国工商联反对,因为工资条例中的最低工资及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触及了民营企业的利益;国企也反对,因为不少国企使用劳务派遣工人,工资条例中的同工同酬会危及其利益。再比如,此前媒体报道,不少垄断企业更是极力反对,反对工资条例称它们为垄断企业……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利益主体不断显现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博弈无处不在的时代。相关部门和企业反对,这非常正常,因为工资条例一旦出台,它们的利益就必然受到削弱。问题的关键是,相关部门和企业有机会反对工资条例的相关条款,普通劳动者怎么办,他们的呼声如何传达?如何放大?又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由此不得不直面一个很真实也很残酷的现象,如今我们的一些改革,已由当初皆大欢喜的增量改革,逐渐进入了痛苦博弈的存量改革阶段。比如,像工资条例这样的立法,欲达成共识太难,一些部门和企业特别不愿意放弃利益,哪怕一点点,都不愿意!

  垄断企业的人吃肉,也得让普通企业的人喝汤,如果他们喝不上汤,必然心有怨言,让其他人不能安心吃肉。博弈并不可怕,就怕拒不让步,唯有不断妥协,才能达成共识,实现和解。因此,像工资条例这样的立法,国家应充分赋予民众强大的博弈权,让那些垄断企业无法任性。当然,唯有从根本上祛除“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的局面,这个社会才能更安定、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