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透露:“随着国内银行贷款规模的增长,银行普通资本面临的压力比较大,据相关部门研究发现,国内几家系统性的重要银行在近五年内会有4000-5000亿资本金缺口。”她还指出,新的银行资本协议目前对国内银行业来说问题不太大,因目前系统性银行的核心资本达9%左右,整个的资本充足率约为12%。
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为8991亿元,即使按对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11.5%的监管指标来算,假设所有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为100%,银行净利润如全部补充资本金,也能支撑近7.8万亿的新增贷款,这与去年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的规模基本相当。可见,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不变,和所有利润补充资本金的情况下,银行业基本不存在资本金缺口。
2010年,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约为3万亿元,当年总计盈利4993.25亿元,现金分红1755亿元,可用于补充资本金的利润为3238亿元。按对系统性重要银行资本充足率11.5%的监管指标来算,假设所有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为100%,可支撑2.8万亿元的新增贷款。即作为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四大银行,如监管要求不变,资本金的缺口也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性重要银行五年内四五千亿的资本金缺口,意味三个问题:
一是系统性重要银行的利润分红比例不同,资本金的缺口也不同。工行、建行、中行由于特殊的原因,自上市以后就保持着较高比例的现金分红。于是一方面持续融资,另一方面却慷慨派息。以工行为例,2010年,现金股利高达642亿元,下半年通过A+H的方式配股融资约450亿元。因此融资缺口虽然大,但净融资缺口(融资总额与现金股利之差)要小一些。
二是“十二五”期间,中国仍将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国M2增速分别为16.9%、16.7%、 17.8%、27.7%、19.7%。虽然2009年和2010年货币供应量的超快速增长是因为金融危机后推出的救市政策所致,但中国长期以来都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快速增长。虽然“十二五”规划的GDP增长目标是7%,其中2011年是8%,但从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省级政府都根本不考虑经济增速的下降。 在GDP导向不会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规模仍将较快地膨胀。
三是民间金融的全面开放在“十二五”期间仍无法出现,因如中国的融资需求较多地能从民间金融得到满足,则银行的份额会有所下降,新增贷款对资本金的消耗也会有所下降。但目前民间金融的提供者和需求者都很不成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在银监会工作会议上透露,地方政府审批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太多,而这些公司根本没有经验和能力应对不良资产。刘明康说:“现在才知道做银行的厉害,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没钱了,股东没钱了,说请银行给他做行间拆借,居然有很多人大代表,为企业摇旗呐喊,这个就等于把我们创造了一个系统性的风险,把这个火烧到我们系统内部。”在股市中,20%多一点的长期复利就可以造就巴菲特,而今年以来较多的小企业敢借月利率5%甚至更高的高利贷,很多企业主对高利贷的杀伤力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有多少企业因此将迎来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如全面放开民间金融,必然能缓解一大批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民间金融机构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吸引的较多居民存款却将面临较高的风险。很显然,作为监管机构,多半会选择宁可不犯错,也不能冒风险的监管政策。
中期内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延续,将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被“稀释”,有利于缓解银行业的风险。
当然,以上三大推断的前提是对系统性重要银行未来融资额的判断基本准确,不过目前看不到这种判断有重大错误的迹象。一方面,上半年31个省份的GDP同比增速在10%以上的有28个,其中有17个省份达到或超过13%。另一方面,在稳定物价总水平为中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情况下,在前两年超发货币并未被消化、对冲的情况下,上半年M2增速仍高达15.9%,超过GDP增速(9.5%)与CPI上半年增速(5.4%)之和,说明经济的高增长仍是主旋律。
这样,银行贷款仍将持续较快地增长,银行的利润也会持续较快地增长。
那么银行业的利差会不会收窄抵消规模增长的效应呢?这里引用最近一个文章中的数据:1970年以前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均值为3.34%,利率市场化期间(1970-1986年)扩大到3.58%,1987-1996年净息差均值扩大到4.03%。金融危机前的10年,缩小至3.62%。这比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高了1.14个百分点?
因此,预计银行股整体将在四五年内上涨300%以上。这是怎么算的?目前银行股的市盈率只有七八倍,15-20倍左右是比较合理的估值,如果有牛市,会升到25-30倍。利润每年即使只增长15%,五年内利润也能增长100%以上。如果运气好的话,能有5倍以上的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