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债务评级,造成本周一周二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中国的股市也未能幸免,美国股市更是节节走低,投资人对整个市场的信心遭到严重打击,今天听收音机里面专家说,实际上美国的主权债务问题由来已久,此次标准普尔的举动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实际上只是一种信心严重受挫后的恐慌效应。
与我们更加密切相关的,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的命运,自去年底以来,至少有18家中国公司被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4家企业被勒令退市,24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遭遇停牌或摘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数周前发布报告,将针对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尤其是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公司进行持续性的专项调查。6月8日,美国最大的非银行券商之一——盈透证券禁止客户以保证金方式买进部分中国公司股票,被列入禁买名单的中国公司多达130多家。
是什么造成了中国概念股在美市的信任危机,财务造假只是冰山一角,而更大的危机和此次全球股市严重下挫一样,是信任危机,是一系列的事件导致美国市场对中国概念股才生了极大的信任危机,这里面既有对中国企业的财务和法律制度的怀疑,也有对中国股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的怀疑,甚至有对企业盈利模式的不信任,诸多交集,使得中国概念股在美市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让人想起一段十多年前的往事。
十年前,8848拟赴美上市,投资人中包括IDG、雅虎创始人之一杨致远、台湾趋势科技公司创始人张明正、华尔街金融投资家薛蛮子(也是亚信和UT Starcom的创始投资人)等赫赫有名的角色,而且当时8848在国内几乎就是电子商务的代名词,曾占据B2C市场的70%份额,以当时8848的市场地位加上投资者的能力,换在今天,要想上市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8848最终倒在纳斯达克门前,也同时使得中国电子商务上市被推迟了整整十年,王峻涛在回顾8848的历史时曾说,虽然当时已经是互联网泡沫的时候,但是真正造成上市失败的,却是模式的不清晰,造成华尔街对8848的不信任,为了迎合华尔街分析是胃口,8848的投资者把8848包装成B2B,而8848明明赚钱的是B2C,最后8848被迫拆分,将完全B2B的8848包装上市,结果自然是不仅未能上市,8848从此走向衰退并最终基本退出一线企业行列。
现在的中国概念股危机,和当年8848的很近似,一些企业为了包装上市,迎合了投资者和华尔街的胃口,制造概念、制造噱头,却唯有最核心的盈利模式和运营能力缺失,这样的企业当然只能用漂亮的概念或者财务报表来欺骗消费者,一些众所周知都在烧钱亏损中网站,却争相去上市,内功都没有练好,就算是一时靠概念赢得投资者的关注,但是投资者最终要看的还是你的盈利能力,谁会一直为了概念买单,上市之后投资方当然可以赚了就跑,我们的企业呢?只能自己承受股价节节下降甚至退市的风险。
再说电子商务企业的例子,号称中国目前最大B2C企业的京东,去年以来也不断爆出只要有毛利就可以销售的闹剧,完全用亏损换规模,这么多年来,年年亏损额增加,去年再次引入数亿投资,目的很明显,就是上市,刘强东在微博公开抱怨和投资方的分歧,无疑是投资方给了经营团队更大的压力,问题是,如果京东继续扩大规模而最后用规模上市,但是却一直没有盈利的模式,难道股市会为了亏损买单?最终买单的还不是京东自己。
因此投资方也许该为这一波的中国概念股信任危机负责。
艾瑞咨询总裁杨伟庆的说中国概念股整体估值偏高,一些公司市盈率高达百倍,上市公司的价值核心是盈利能力。这些上市时估值过高,是怎么来的,当然是投资方弄出来的,有几个数据值得关注,2010年9月上市至今,共有38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融资总规模达45.57亿美元,其中有V C/PE背景的企业30家,融资总规模42.64亿美元。V C/PE背景企业IPO数量和融资规模占比分别达79.0%和93.6%。数据显示,总共有72家V C/PE机构参与上述企业的投资,平均账面退出回报率达7.48倍,而互联网行业以13.55倍的退出回报率居各行业第二位。在5月V C/PE投资行业分布中,互联网以18起占比36%。其中电子商务行业投资案例达13起,投资金额达4.7亿美元。
还有一点作为佐证的是,一般的风投机构是以PE(即盈利情况)来确定投资额,但目前电商行业少有盈利,于是风投机构改为由 PS(即销售额)来定,这就从根本上推动了泡沫的不断扩大。
目前的形势对我们的中小企业其实压力更大,大企业还能因为行业的领先获得投资的认可,中小企业想要获得资金支持更加困难,而且中小企业抵御投资方的要求的能力更低,这就对中小企业能够稳定发展增加了难度。
近一年来,不断有新闻爆出广东一些地区出现中小企业的倒闭现象,这里面最大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订单下降的影响,如何赢得更多的订单从而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是每一个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电子商务是一些中小企业选择的突破口。
做电子商务,就会面临着前面说的投资问题,事实上,已经有不少的中小的电商网站被投资后为上市最后一搏,成为投资方变现赚钱的=工具,但是最终成功的寥寥,就算是上市了,由于未能坚持自己的盈利模式,或者已经被模糊了模式,面临着破发甚至停牌的危险。我们的创业板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神话破灭的好戏,这里面的导演无疑是投资方,而悲情主角无疑是企业自身。
在不久前成都举办的一次会议上,在谈到关于投融资问题时,作为投资方很明显是要鼓励企业去要投资的,但是很有趣的是,作为另一方的创业者,尤其是电商领域的创业者们,却不约而同地都对融资持谨慎态度,一号店的于刚和易宝的唐彬都认为,有业务需求才会去融资,而一旦盈利了融资的意义就不大,做电子商务外包服务的兴长信达的刘磊则直言,不要对资本方退让,应该做好自己的企业,除非市场需要扩张的时候才会去考虑融资。
其实对广大想依靠电子商务拓展市场赢得发展机遇的中小企业而言,认真把电商网站做好才是关键,只有找准了稳定的盈利模式,才能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撑。
当然,在前面几篇博客里面也说到,传统企业要自己做好电商很难,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方面更是欠缺,中小企业不比大企业,可以想办法组建自己的团队,中小企业往往是一个人甚至是兼职在做电商,想要真的做好几乎不可能,因此找到专业团队帮忙势在必行,国内电商外包市场已经形成,诸如兴长信达这样的专业电子商务外包企业,正是中小企业强有力的外援,依靠别人的力量,做大自己的电商市场,这才是中小企业的事半功倍之路。
从中国概念股危机说起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