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带来全球股市暴跌,“崩盘”二字频频见诸媒体。然而,就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及A股的估值风险来说,“崩盘”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也不会再现20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大跌。
对于美国信用评级被下调,美国政府与标准普尔打起“口水仗”,奥巴马声称“无论一些评级机构说什么,美国一直而且将始终是3A国家”。不过,市场对美国政府的表态并不买账。继8月8日经历“黑色星期一”之后,亚太股市9日早盘再度大跌,午后才在官方的维稳声音及对中国通胀见顶的憧憬下止跌。其中,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主要股指,早盘跌幅超过8日全天的跌幅。香港恒生指数收盘跌破20000点大关,全日下跌5.66%,超过8日2.05%的跌幅。这表明市场上的恐慌情绪继续弥漫,美国政府的表态难以起到“疗伤”作用。在投资者看来,美国“借债成瘾”,短期内无法化解债务危机,未来经济的改善还看不到积极因素。
“股神”巴菲特批评标准普尔下调美国长期信用评级,认为这“没有意义”且对市场的冲击有限。不过,现有的下跌反映出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世界经济短期难以摆脱担心“二次探底”的阴影。较之2009年3月以来的反弹,美股现有的跌幅算不上特别大的“灾难”,仍有被做空的空间。未来由美股下跌引发全球股市震荡的可能性较大,日趋严重的欧洲债务危机也是外来隐患之一,这些都会对A股构成拖累。而且,A股以往随同境外股市“跟跌不跟涨”的劣性,在后市未必能够完全改掉。
值得注意的是,8月9日的A股率先止跌,上证指数大幅低开后最低跌至2437.68点,收盘回升至2526.07点,较上一交易日仅微跌0.03%;深证成指先抑后扬,盘中最大升幅近0.7%,收盘小幅上涨0.02%。A股的触底显示内在因素是决定走势的关键。A股与美股存在较大差别,美股7月21日还曾经上涨至高位,现有的断崖式跳水与2009年3月以来的连续反弹有关,是做空力量的集中宣泄。相比之下,A股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反弹力度逊色于美股,且反弹提前止步于2009年8月,此后一直被震荡调整所困扰。一旦A股找到自身的利好,也就不难率先止跌。8月9日公布的7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6.5%,创37个月以来的新高,机构普遍认为本轮通胀已攀至高位,并有望在四季度回落。对通胀非常敏感的A股,把7月份CPI的公布视为“利空出尽”,再加上之前已有的下跌,带来了9日技术性反弹的动力。
从内在因素来看,至少有三点决定A股不会“崩盘”。首先,中国经济依然较为健康。美国信用评级下调带来的负面影响,虽对中国出口不利,但中国经济不会因此受挫。中金公司的最新报告指出,“近年GDP对净出口的依赖降低,同时欧元区和美国在中国出口中的比例也在下降,所以即使外需出现恶化,也不会造成中国增长大幅下滑。”显然,经济增长向着调控方向稳健发展以及上市公司的业绩整体良好,是A股的最好支撑。
其次,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带来的风险,A股已经提前有所释放。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收盘,沪深300静态市盈率为14.66倍,低于2005年6月上证指数998点前后的最低市盈率18.37倍,并接近2008年1664点时的最低市盈率13.32倍。虽然各方对低市盈率做出不同的解读,但低市盈率至少说明大盘深幅下跌的空间不大,中长期投资的价值在大跌后逐渐显现。另据预测,2011年A股整体业绩增速有望达到18%以上。若上市公司业绩保持平稳增长,意味着估值风险进一步下降。
再次,国内通胀有望在三季度见顶,或给A股带来政策“减压”的希望。假如CPI如机构所预料的在四季度回落,对货币政策微调的预期将重新出现。在A股本已调整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微调的信号或动作,将被投资者视作利好。面对股市走弱,若管理层创造“休养生息”的机会,适度放缓扩容节奏,更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回升。
中国股市不会“崩盘”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