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国内规模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双汇下属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收购“瘦肉精”猪肉被央视曝光,声誉和品牌受到重创,损失惨重。双汇产品纷纷下架,销售额损失数十亿元。
为了保障企业食品安全,从源头上把关产品质量,重振雄风,双汇计划生猪头头检验,全年预计增加检测费3亿多元。同时,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表示,在整个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双汇要加大养殖业的发展,往上游发展,双汇现在已经有自己的种猪、商品猪和养猪场,下一步要扩大50万头甚至上百万头的大型养猪场。
双汇集团还计划通过资产置换、定向增发以及换股吸收合并等方式,将集团上下游相关肉类资产全部注入上市公司。重组后的双汇将拥有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
据专业人士估算,投资比较现代化的养猪场, 10万头猪差不多要投一亿元。按此计算,双汇现在每年3000万头的屠宰量,全部实现自己供给的话,大概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如果双汇在重资产的养殖环节投入过多,会影响其利润率。
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乳制品企业同样不约而同,开始投巨资自建牧场。重视上游产业链安全、提防“三鹿事件”重演,已成为肉制品行业的共识。
双汇“瘦肉精”事件,很可能成为中国肉制品加工企业产业链重塑的一个转折点。继双汇之后,其他肉制品企业也可能走上自建养殖场之路。一般的概念认为,食品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原材料供应、生产、再加工等都需要严格检测,做全产业链才能严格控制质量关,企业才能降低食品问题的风险。自己喝水自己凿井才放心。
但自建猪场就保险吗?猪场建起来了,饲料风险如何控制?还要建饲料厂吗?控制原材料供应风险,保证食品安全,一定要采用自建全产业链直接投资控股这种重资产硬一体化模式吗?
双汇“瘦肉精”事件,根本还是管理能力问题。国外有很多食品企业,没有做全产业链,几十年上百年照样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食品行业很多采取“合作社+当地经纪人”的模式,一方面绑定了上游农户与下游食品加工企业的利益,使他们利益趋同;另一方面又通过当地经纪人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像我们熟知的世界知名果汁企业新奇士就是采取这种模式。
Intel和IBM也没有自己投资控股全产业链,虽然他们的很多供应商在亚太地区,包括在社会诚信缺失的中国。利丰年贸易收入160亿美元,也没有自己投资的工厂,但通过严格的工厂合法合规管理,掌控了全球12000家工厂。
目前国内肉类加工企业自己养殖生猪的比例并不高,最高的也就60%,双汇和雨润在20%-30%,还得需要大比例外购。因此,探索软一体化非常必要。
与传统“硬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相比,“软一体化”下,龙头企业并没有拥有全部产业链环节所带来的运营成本上升、行业风险扩大化等风险,同时又可以享受攫取整个产业链高交易价值的很大一部分,是更为进化的全产业链思维。当然,这种新思维要求龙头企业拥有环节组件化、界面标准化、供应链管理与物流整合等关键资源能力。
其次,即使今后一段时间实施全产业链投资模式,也可以利用金融工具,举重若轻,化重为轻,实现资产轻量化投资运营。也就是说,双汇也可以借助行业龙头地位,引入希望投资收益长期稳定的保险、社保等资金,参股发起建立和管理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猪场的养殖屠宰等重资产环节。
时机成熟,还可以参照可口可乐模式,分拆上市重资产的养殖加屠宰业务;或者像完好酒店那样以REITs方式分拆重资产。
全产业链能否拯救双汇
评论
编辑推荐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