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高官任独董为何会引起热议?


                                                                2011-07-12《重庆时报》

        据媒体报道,在中国内地市值排前50的上市公司中,有34位政府退休高官任独立董事,其中不乏副部级以上高官。而《投资者报》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聘请的前官员总数达到1599人,其中有467人目前在上市公司的职务是独立董事。

        2001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根据《指导意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自这一制度实施以来,上市公司的独董即饱受市场的质疑,其中的焦点在于为数众多的独董扮演着“花瓶”独董的角色。

        监管部门推出独立董事制度,意在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并且要求独立董事“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要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而实际情况则是,某些“花瓶”独董既没有尽到维护上市公司利益的职责,更没有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反而与上市公司大股东穿一条“裤子”,或者变成大股东的“应声虫”,甚至走向中小股东的对立面。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独立董事拿着上市公司的津贴,岂能不为上市公司说话?而且,独立董事一般都由上市公司大股东提名,股东大会上需要获得大股东的同意,如果不与大股东站在一条“战线”上,这样的独董显然是不受欢迎的,那么,下次换届时就只有走人的份。

        去年前官员任职独董的人数超过千人,并且其中不乏高官的身影,这无疑在市场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实,只要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独立董事能够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维护上市公司与中小股东的利益,不甘愿充当“花瓶”,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发声时就发声,无论是前官员,还是一般的普通老百姓,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这仅仅只是市场的一厢情愿而已。

        像中国石油、中国人寿、浦发银行等上市公司的退休高官独董,此前均在相关部门任要职,其丰富的知识与工作经验等,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且,这些人能够发挥“余热”,同样值得称道。

        但市场关注的却不仅仅是这些,退休高官任独董之所以引发热议,显然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其一,高管任独董,是否会利用其此前积累的人脉与资源为上市公司牟利?是否会利用其个人的影响力左右相关部门的决策?其二,虽然退休高官任职独董并不违反相关规定,但其名字频频现身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名单中,除了会吸引市场的眼球之外,更多的会引起质疑。其三,退休高官独董在任职期间,是否会具有真正的独立性?而不受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影响?其四,现行的独董制度实施了近10年,是否有必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特别是某些方面存在的空白地带?

        应该说,独立董事制度至少改变了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全部由股东方(主要是大股东)人员组成的局面,是市场制度建设的一大进步。但从实施10年来的效果看,明显差强人意。之所以如此,制度上的缺陷、大股东“一家独大”是最主要的原因。为什么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散户独董,或者是代表中小股东利益的独董,其症结亦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