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讨论会中不少人对改革开放前的年代充满怀念之情,他们记住了当时名义价格之低、名义通货膨胀率之低、名义上的免费福利分房、名义上的平等如一,却很少有人记住这种平等是以什么代价获得的,也很少有人记住实质上免费和低价是否可能。我曾经说人的记忆是极其短暂的,过去二三十年,人们就会忘记过去错误带来的痛苦,时不时地就想回到过去,回到想象中的大同社会。
其实,只要用常识(是的,仅仅是常识就足够了,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名义上的低价和免费竟然是如此昂贵,以至于它仅仅是一些情绪化的愤青才有时间和精力享受的。
当我们把名义价格人为限制在较低水平时,想按这个价格买的人多,而想按这个价格出售的人少,供不应求,那么如果真想买到手,势必要花费更大的直接和间接的代价获得,曾经的排队、拉关系、走后门、票证等词汇流行都反映了这种代价。可以说,队伍越长(关系越紧俏、票证越丰富),意味着供不应求程度越严重,人们为此花费的实际代价越高。队伍长度(关系越紧俏、票证越丰富)就是通货膨胀率的表示,越长意味着通货膨胀率越高,社会不会因为你把温度计的最高刻度人为限制在37.5度而不发烧。
当我们承诺免费福利分房时,我们首先需要耗费资源造出供分配的住房,住房对任何社会都从来不是免费的,权且认为我们确实可以生产出足够的住房来。接下来面临这些住房的分配问题,当价格无法起作用时,其他的非价格机制就得帮助完成住房的分配,于是,家庭人口、年龄、工龄、职称、职业、职位、亲属关系等都成为分配的衡量指标,在职位高低不同、势力不同的两个人中间,谁最有可能最先获得免费的住房?会是职位较低、没有势力的那个人吗?不用说,一定是职位较高者、较有权势者先得到、得到大的、得到好的、得到离市中心近的。如果考虑到资源总体是有限的条件,我们实际上造不出足够免费分配的住房,那么对于有权有势者确实可以免费得到住房,但无权无势者有可能得到吗?这样的低价和免费即使不能说是虚伪的,也会演变成对一般民众的欺骗。
当我们把人们的名义工资限定在全国统一的平等水平上,大家真的平等如一了吗?其实你的一元工资与领导干部的一元工资是完全不同的,你能到专供商店购买东西吗?
大众可以对社会不平等的事实发发牢骚,但是用用常识就会知道什么才是发牢骚的对象,价格是中立的,针对价格的各种攻击是打错了板子,如果没有市场化改革,人们不会有现在如此多的产品和劳务,也不会在互联网上攻击价格(如朝鲜一般,和古巴相似,可怜的朝鲜人民以吃饱一顿面条作为远大的理想,可怜的古巴人民直到前年才能购买微波炉)。仔细权衡一下,我们真的希望回到普通百姓统一面带菜色的平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