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去亚马逊河雇工的米兰老板


  我在米兰认识一个做地毯的老板。他的店铺是超级老字号,80多年的历史。有次在他店里聊天,地毯老板说起他的工人,一大部分都不是本地人,而是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周边的居民。

  我问:“那儿的人力成本便宜么?不过就算真的便宜,可你这样一算,物流费用应该挺贵。”

  老板点头:“非常贵!而且何止物流,我还要对每个工人培训,让他们熟悉工艺和花纹,还要找个葡萄牙语的翻译长期待命,保证随时沟通顺畅!反正早把节约的人力成本冲掉了!”

  “那你去那儿雇工人干什么啊?”

  “Frank,我去那几个小村镇旅行时,看到当地人会种一点地,但收成一般。他们又没什么其它经济来源,所以只能砍树去卖。亚马逊流域的森林面积已经减少10%了。这意味着什么你知道么?亚马逊,我们地球的肺正在缩小。我雇他们做地毯,他们就可以不再砍树了。”


  那之后,博洛尼在云南有了工厂。考虑到加工运输,成本比设在其它地方要高不少。这么做的理由,就是向那位地毯老板学习的:云南一些地方的人民,没有收入,就会去种罂粟。

  在学习这位老板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利他”这个词。第一次在企业经营里听到,是稻盛和夫的课里。他创立第二家世界500强的时候,正值日本电信一家独大,长期垄断电话费贵得离谱。日本政府想让通信业民营化,但没有公司敢来挑战巨无霸。稻盛和夫的公司资本是人家1/20、员工是人家1/30,但他苦思半年,认定自己“动机纯、私心无”,“敢向天地神明宣誓,没有一丝杂念”,只为日本人民能享受到合理的通信费用。遂坚决上马。而且算上稻盛的公司,当时有三家新入电信行业的企业。稻盛把获利分析最好的两块区域让给了人家,自己挑战投资最高获利可能最低的区域。当时京瓷积累下来的资金是有可能打水漂的,但稻盛强烈的利他之心,让全体员工都有了强烈的神圣感,于是所有人强烈地渴望成功。索尼、三菱这些公司,领导人有远见者,也都被稻盛打动,从各方面支持他。最终大获成功。

  神圣感越大的人越能成就事业。所有人都感到事业重要,必成大业。而现实很多都是反过来的:老板们都认为自己重要。老板在利己,员工就利己,不以事业为目标,而以自己薪水履历工作清闲与否为目标,最终公司也利己。利己者生,利他者久。

  地毯老板坚持用一部分巴西工人,他的地毯卖得更贵了,但客户愿意为这种成本埋单。欧洲众多环保产品,也因为同样的理由,被消费者接受。凡是想把人照顾好的企业都生生不息,凡是只想赚钱的企业都消失了。企业的存在,不看能利用多少人,要看能给多少人带来利益。利他厚德,大爱无界。这成为了我对博洛尼的期望。

  几年前,博洛尼在顺义租了2000亩地种树。后来,又在武汉又注册了林业公司,到现在开垦了87000亩地,种树和育苗。这些地我们不租来,都会变成浓烟滚滚的工厂。现在那里郁郁葱葱、牛羊遍地。我尤其喜欢去林场拿一把草,逗羊上树。

  我们施工后的板材废料,用自身特殊技术制成生物质颗粒,买进瑞典环保炉焚烧,直接用在博洛尼的冬季供暖。关键在于环保炉里,废料的燃烧率99%以上,远低于烧煤产生的污染。

  博洛尼以前的产品概念,借鉴时装、建筑、设计,“新装饰主义”、“表现主义”,等等。现在在这些五颜六色的风格里,又加了一个主义:利他主义。主材我们代为采购,绝不赚钱。只要消费者不增项,我们绝不增。该赚的钱赚,不该赚的不赚。

  科宝的推出也根源于“利他”的思考。我曾经在博洛尼体验馆看到过好多年轻人,多是一对一对热恋中的小情侣。他们特喜欢博洛尼的设计和风格,但又买不起。怎么办?这块儿不是我的客户群,依旧只关注“买得起房的前30%”?那我大概同时毁了两个梦想:这些年轻人的,和我自己的。我的梦想是,为中国人设计美好的生活方式,让人人能幸福地享受家居生活。中国人,不是仅中国富人。宜家可以用设计让瑞典人民过上幸福的家居生活,我为什么不可以?所以2007年,科宝入住家装正式推出。专注一件事:给为梦想而战的都市白领打造幸福家居生活。小户型技巧扩大居住感受、针对夫妻父母婴儿设计、最大限度压缩成本,让更多的人能享受有品质的生活。

  松下幸之助说,赚钱是企业的使命,商人的目的就是盈利。这句老被人引用,以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其实他还说过一句:担负起贡献社会的责任是经营事业的第一要件。矛盾么?非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