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好”有忧患否?
文/钟腾海
这几天,湖北医药学院2006级第三临床医学院诞生史上最牛宿舍:该宿舍8位学生,在校个个入党,个人拿奖学金,且全部考上研究生!从学业优秀这个角度,这个“史上最牛宿舍”的桂冠无人可以否定了。但是,从国家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这个角度,“读书好”就一定是好事吗?“读书好”有忧患乎?
著名学者陈寿评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是这么读书,他说“诸葛亮青年时期读书的态度讲求的‘略知一二,不求甚解’”,意思是什么呢?指的是诸葛亮读书,不像别的人一样,一行一行讲求死记硬背,讲求的是读书要抓住了其中的精华,要理解大于硬背。
按这个道理,我们反过来猜想一下,这“最牛宿舍”学生,他们是如何学习!分三种情况:一,如果他们也跟诸葛亮一样,只“略知一二,不求甚解”就能通过“入党”“拿奖学金”“考上研”最好,那这些人,到了社会上,一定能够成才,有的能够成为大才。二,如果他们不能“略知一二,不求甚解”,只能通过记忆力好,然后慢慢消化,这些人,到了社会上即使不能成为大才,也能有所作为,成为小才。三,最可怕的是第三种情况,就是纯粹为了应对考试、“拿奖”、“入党”、“考研考博”,凭借着自己记忆力好的小聪明或死记硬背的“笨鸟也能飞”的办法,机械化操作,一旦达到了自己目标后,不但不对自己汲取的知识进行吸收、消化,过后反正一骨脑儿抛之脑后。
一个国家、学校、家庭教育素质培养的失败,最可怕的就是第三种——由于目标利益的“诱引”,引发的“应试教育”!
几千年来,自从科举考试以来,中国自从有了应试教育体系,其实已经打上了这种“利益‘诱引’”的烙印。古时,社会阶层分为四个等级,即君、侯、大夫、士,君、侯、大夫是世袭继承的,而士相当于目前的国家公务员,是不能继承的;而士又分为士、农、工、商,士位于农、工、商之首,而农、工、商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转为“士”。而正是这种转变,让士、农、工、商这四类人,拼着命往士(公务员)这个独木桥上挤。而为什么要去挤,无非是因为挤上了,就能成为士,就能成为国家的干部,不能地位能够提高,还能得到优厚的待遇。
这种情况,还要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孔子。有次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如何可以得到‘干禄’?”“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闻寡尤,行寡悔,可得干禄也。”意思是告诉子张:你言行举止什么的,都要慎重呀,只要做到这些,你就能得到“干禄”了。“干禄”即是俸禄,“俸”指的是薪水,它是不能继承的;“禄”是指每年可以得到的奖赐,“禄”是可以继承的。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了:未中举之前,人人欲弃;一朝中举,鸡犬升天。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自古以来,首先就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今天也不例外,但真正有没有用处呢?这很难说!只能说,有些有用,有些却没有用,关键是靠自己去感悟、去识别。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无法脱离现实这个大环境,因此,有时候逼不得已,只能去应试,因为没有找到其他更好比应试教育更好的素质培养形式。
“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对于教育来说,孔子也仍然是一个有预测能力的人,虽然他为中国古代读书的人找到了一条通过仕途的光明大道,但他同时也已经预见到了可能会产生“书呆子”“迂腐者”的废品出现。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识是说:一个人如果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表面上知道了书本的知识,比不上主动喜欢汲取知识的人;而主动喜欢汲取知识的人,又比不上把汲取知识当做乐趣的人。——这就是一种“学以致用”的精髓!如果一个人,真的的“好学”、“乐学”,他一定是一个“学以致用”的人;只有那种纯粹是为了某种功利而去学的人,才会落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的迂腐局面。
古语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是一种技巧,不聪明的人,我们不反对可以先死硬背,但之后,要懂得去消化,去琢磨,去联系实际。世界上,没有绝顶聪明的人,大家的智商其实都半斤八两,就连美国总统布什的智商据有人测算还中等偏下呢。
勤能补拙,笨鸟就能先。但是前提是,这种“补”,要懂得去消化,不能人云亦云,完后就散,如此,即使高分,又能如何呢?而这正是目前现在教育当中很多“高分低能”的怪现象出现的原因了:既是党员、又是国家或省奖学金、又是保送入研,但实际的能力,到底怎么样呢?不得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好”有忧患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说:欲,人之所存,“富与贵,人之所欲”,“贫与贱,人之所恶”。每个人都有追求“富与贵”的权利与追求,这种欲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人为了追求这种“富与贵”,即别人利益的诱引,然后失去了符合人性发展的“道”,即自然规律,那即使得到了这种“富与贵”,那人也如同“范进式”人物了,一个国家或企业,培养起来,是否就成逆反作用了呢?
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认为,这种“黄金屋”“颜如玉”是一种诱引,是外在环境的物质诱惑,如显赫的地位及财富等。这句话中的“书”包含有两层意思:一,为了得到这些“黄金屋”“颜如玉”,有一类人只看到桌面上的“有字之书”能带来巨大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巨大回报,对于“书”的内涵与深义不体味、一思索,虽然最终达到了其目标,得到了“黄金屋”“颜如玉”,即得到了地位与财富,但却不是真正的“学”,不能“学以致用”。二,也是为了得到这些“黄金屋”“颜如玉”,既看到桌面上的“有字之书”,也看到了桌面外的“无字之书”,这才是真正的“学”,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竞争社会,有竞争就有成有败,就会很激烈或很惨烈。因为有成败荣辱,有利害的得失,而这种成败与得失,正像是摆在人面前的“利益的诱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利益的诱导”正像一头驴前面挂着的那根胡萝卜,看上去很美,你吃还是不吃?不吃的话就会饿死,吃的话,就要行很远的路,费很大的劲。而要得到它,就要努力去找到这本“书”,而要找到这本“书”,就要付出,就要竞争,就要“挤”独木桥,而“挤”的过程,如果桥本来就会很狭,就会有畸形品的产生,“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就无法达到。
在这种情况下,“读书好”有忧患乎?
作者系知行力策略机构钟腾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