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银行”不必一概否认
江德斌
“道德银行”是长沙城南学院自2007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特殊的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以“道德币”的形式记录在道德银行的存折上。该院把“道德币”作为学生的年度考评硬性标准之一。在原有的统一考评标准之外,只有每学年存够10个“道德币”的学生,才有资格参与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据6月14日《长沙晚报》)
长沙城南学院在“道德币”的量化标准中规定,无偿献血每次可以获得6个道德币,其他志愿服务每小时可以计1-3个道德币,爱心捐助每次1-10个,拾金不昧1-4个,义务演出每次3个,一共有7类存储内容。从表面上看,这与幼儿园的小红花奖励模式类似,都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给予的精神嘉奖。所不同的在于,小红花是针对幼儿的言行举止、课堂纪律等日常行为,“道德币”则是针对大学生做好事、献爱心等道德行为。
道德是无法量化的东西,我们平时说某人道德高尚,也只是针对其日常行为,来做个主观上的模糊判断,至于到底怎样才达到标准,却谁也说不清楚。城南学院用“道德币”的方式,做为学生道德行为的量化工具,乃是一种探索性的模式。而“道德银行”则是参考银行的运作,学生可以按需存取“道德币”,亦是一套道德考核体系。这种模式总体上是为了弘扬道德观念,鼓励学生行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的性格成长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道德银行”乃是一种培养趋善行为的模式,对学生与社会都有好处。
城南学院将“道德币”作为年度考评硬性标准之一,学生只有每学年存够10个“道德币”,才能参与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这个是硬性标准,就意味着学生在平日里除了学习之外,还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爱心捐助等,实际上也是在鼓励学生与社会多接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皆有帮助。如果所有学生都积极获得足够的“道德币”,那么这条硬性标准事实上也就不存在了。从量化标准也能看到,一年10个“道德币”并非难事,只要用点心就可以办到。
当然事有利弊,“道德银行”的标准导向,也造成部分存在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思想的学生,为了获得“道德币”而弄虚作假。但可以看到,这并非“道德银行”考核系统的错,乃是部分学生在钻制度的空子,那么需要改进“道德银行”的不完善之处,让学生无漏洞可钻,并能够自觉遵守标准。
2011.6.14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1/0614/11/76GO6K90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