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地产白酒振兴战略”暨“枣庄建市50周年特别报道”之一·酒城篇】
五年前,外地人看枣庄,大概与现任枣庄市市长陈伟的感受一样——2011年3月4日,陈伟市长在北京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我到枣庄工作五年了,之前和大家一样,对枣庄的认识停留在三个概念,第一是铁道游击队,第二是台儿庄大战,第三是鲁南煤城”。
目前,对于枣庄的未来发展,陈伟市长有 “一个战略、三大战役” ——“即完成城市转型战略,打赢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三大战役”。
全国“酒城文化旅游”蔚然成风
笔者作为“枣庄人在北京”的一员,由于专门从事酒业媒体工作,常年穿梭于全国各地的“酒城”,与各大酒厂打交道,对“文化旅游”四个字观感颇多,所以,更愿意从“一瓶酒对一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的角度,解读陈伟市长的“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即“产业转型”和“文化旅游”。
在中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几乎每一个县都有一家酿酒厂,所以,在1970和1980年代,官场民间都有这样的流行语:“要当好县长,先办酿酒厂”,“工农兵学商,一齐办酒厂”,“酒厂是政府财政的支柱和印钞机”。建国初期,我国曾把白酒上升到“国家战略物质”的高度。1956年,周恩来总理组织制订的《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纲要》中,内容之一就是“酒精兑制白酒”,这与原子弹、氢弹和火箭并列在一个纲要内。酒,那时候被冠以一个雷人的名称:“精神原子弹”,与真原子弹的作用、地位和价值不相上下,都是“国之重器”。
今天,白酒尽管不再是“国之重器”,但笔者依然深刻感受到白酒产业的特殊价值和意义。2008年8月,笔者有幸参加“2008中国(遵义)酒类博览会”,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应邀出席开幕式,其讲话可谓高屋建瓴,他说:白酒的本质是精神产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价值,应该属于文化产业……”这是中国高官首次在公开场合对白酒产业进行定性,对产业价值给予最高评价。姜部长一语道出了中国白酒产业的本质——文化产业。姜部长因此被行业媒体尊称为“中国最懂白酒产业的高官”。
多年来,每到一地采访,主人必然拿出最好的地产酒招待,以示热情尊重,饭后必然在投影仪前观看一番他们的“酒城建设与文化旅游规划”专题片,必然驱车参观一番他们的N里“酒城”以及酒文化博物馆等,这些工程背后无一不有一两位县长、市长、甚至省长的身影,美其名曰: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譬如,贵州仁怀市的“茅台镇搬迁计划和红色美酒河旅游规划”;四川宜宾市的“十里酒城旅游风景区”;古蔺县总投资60个亿的“二郎镇酒城文化旅游规划”;泸州市的“中国酒谷战略及文化旅游规划”;全兴酒厂投资开发与成都城市融为一体的“水井街景观区”;射洪县沱牌打造“国内最大生态酿酒文化旅游工业园”;以及江苏“洋河酒城文化旅游规划”、“今世缘酒城文化旅游规划”;内蒙古河套酒业的“新型工业化与草原生态文化旅游”构想;山东“景芝酒城文化旅游规划”的启动,等等。
长期身临其境这些实景或“规划”之中,笔者总是感慨万端,蓦然发现:时下中国,以酒为媒,相互带动,政企合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并势不可挡。
笔者查阅全国各地酿酒产业的资料发现,凡是那些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名酒企业和部分起死回生的老名酒企业,无一不是借力当地政府下发《XX省(市)白酒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XX市人民政府,关于振兴XX白酒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后,首先在当地市场青云直上,快速崛起,做成了区域“老大”。然后,走出地方,面向全国,成为了当地纳税大户和重点企业。这几乎成了中国白酒产业的振兴规律。
好酒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在外面“酒场”感受多了,每次回到枣庄这个家乡城市,总会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也总会在不自觉间关注家乡酒的发展动向。
目前,枣庄市家喻户晓的白酒品牌是“帝豪”,是在原枣庄市酿酒总厂的基础上改制重建的,也是枣庄市规模最大、销量最大,第一家生产“纯粮高档”酒的酿酒厂,正面临品牌升级,巩固本地,试点全国,规模扩张的关键时期。
关于枣庄帝豪酒的发展史,笔者接触较多,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到了枣庄,总是少不了同学聚会或者与新朋旧友喝喝酒,尤其节假日。只要本人在场,我是力挺喝家乡的帝豪酒的。实事求是讲,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帝豪”的酒质不错,即便喝高了,感觉也不头痛,不难受,醉得慢,醒得快,不影响第二天工作,本人认为,帝豪酒近年来的提升,已经与一些老牌名酒的“质量感觉”不相上下。
应该说,“帝豪”的酒质符合了中国当前白酒产业倡导并推出的“白酒质量评价体系新标准”——即“低醉酒度标准”,醉得慢,醒得快,这是中国白酒“人体饮酒学”的未来研究方向和产业发展潮流。所以,个人感觉,“帝豪”应该像所有中国的地产白酒品牌一样,当之无愧成为地方政府部门的对外接待用酒,“政府”也应该以“消费意见领袖”的角色,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引领消费者形成一种浓厚的喝地产酒的氛围,把地产酒作强做大,最终走“酒城文化旅游”的路线。
记得去年,与安徽省某协会的领导交流时,他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颇能引起业内外共鸣,他说:“政府部门用地方酒招待客人,比给什么政策都好,大家都希望政府部门能带头喝地方酒,扩大地方名酒在当地市场的覆盖率,为了这句话,我已经奔走了多年”。该领导高屋建瓴地认为:“地方酒是一种特殊的地产文化符号,地产酒的好处在于地产特色和家乡情结,和全国性名酒并不冲突,各有优势……倡导喝地方酒,是在向客人展示地产特色,传播地方文化和生态环境,与‘地方保护’是两码事,不要想得过于严重和敏感……”
依笔者总结的规律看:“茅、五、剑”等老名酒的崛起,全部是靠“计划调拨下的大流通和评出来的名酒光环”走向全国的,是建国后“造酒时代”的计划经济产物;而“帝豪”等“新名酒”的崛起,是1990年代后“喝酒时代”的市场经济产物。在酿酒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名酒”的质量其实并不比老名酒差,它们的走红是适应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需求。地产酒要做好,首先,要在当地消费者中喝起来,形成一种浓厚的喝地产酒的氛围、潮流和习惯;其次,地方政府对白酒产业的文化价值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助推,给政策、出意见、定规划,二者缺一不可。
当前,“帝豪酒”的质量无可置疑,“冲出枣庄,面向全国”亦很有潜力和希望,但是,笔者认为,“好酒凭借力,助我上青云”,此时的“帝豪”似乎很需要一种政府倡导下的浓厚的“地产酒氛围”,方能顺势而起,青云直上。(孙延元)
(未完待续)
市长“给力”酒产业,“酒城”归来看枣庄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