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勤劳的农民少“受伤”?


  ——农户的市场风险究竟如何分担?

  大量应季蔬菜集中上市,让山东、江浙、湖北等地的卷心菜、大白菜价格跌破农民收菜成本,部分地区的农民最终只能将菜碾碎在农田充肥。针对“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怪圈,商务部近日发出紧急通知,部署各地商务部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广州各大超市已纷纷加入紧急采购行列,华润万家、家乐福、好又多、沃尔玛、兴安等五家大型连锁超市近日与广州江南果菜等批发市场开展产销对接。记者了解获悉,华润万家现在每天收购的卷心菜数量从之前每日3吨的采购量提高至将近10吨,并在超市开设了卷心菜促销专区,实行价格“平进平出”。而家乐福则通过全国采购中心,跨省从山东、湖北采购了白菜、卷心菜为主的滞销蔬菜60吨,运往北京、上海等门店,同时开辟“卖难”蔬菜专区,帮助促进销售。显然,这样的临时救助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下的蔬菜卖难危机,但还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本文由《南方都市报》记者田爱丽采写,发表于该报2011年4月29日C14版,原标题为:商务部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零售企业加速“农超对接”布局。

  供应链拉长农产品成本

  广州每日蔬菜需求量超过7000吨,其中大部分由外地供应,采购范围包括海南、云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山东、江浙、湖北等地菜价齐齐跳水时,广州除受日本核辐射影响的油麦菜、生菜价格大幅波动外,其它蔬菜价格波动不大。“没有明显降价,个别菜也是0.5元到1元的降幅。”家住天府路的李小姐向记者透露。

  一边是田间地头价格狂跌,蔬菜烂在地里乏人问津;另一方面,消费者买菜价格并没有便宜。这种现象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去年蔬菜种植面积猛增,菜农一拥而上,致使蔬菜供大于求导致。不过,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认为,更核心的问题是流通环节出现了问题。

  “过去10年里,广州的外地菜从地里采摘后,首先要经过批发商分拣后送入广州的批发市场;在批发市场,经过一、二级的经销商转手后,每一棵菜才能进入超市或菜市场。4个以上的中间商使得采购成本至少上升了20%至30%,同时在物流和存储环节上浪费2-3天时间。”一家超市采购部分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从菜地到餐桌,每一次转手都是造成价格走高的原因。

  在这期间,零售环节可以加价保证自己的利润;中间商批发商根据上下游价格波动,可以迅速调整自己的价格应对,使蔬菜快速出手。而只有上游,蔬菜生长需要一定的周期,叶菜20多天,其它蔬菜也要2-3个月,农民无法及时了解下游消费市场的变化,对菜价也相对被动。

  农超对接分散农户风险

  “农产品市场的供需不对称周期性出现,政府经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表示,与下游市场化成熟的零售渠道相比,上游农户仍是小农民,无法追上现代化的发展。而一旦物价上涨,供应链成本倒逼,农户无疑将单方面承担种植风险。“这种模式亟待转型,政府应当对症下药,继续推进产业链中流通渠道的完善,对风险有合理预期。并建立种植业的保障机制,让政府、农户、销售商三者共担风险。”

  “以前超市蔬果产品的采购,主要通过批发商。按照一般流程,从农民到批发商、供应商,最后到超市物流采购,最后成本至少上升15%~20%。而通过直采模式,这部分原本被中间商赚取的利润可直接转移到农民。”华润万家公共事务部总监刘岫军透露,今年华润万家正式启动了“三百工程”项目,承诺用3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100家环保节能示范店、100家食品安全示范店和100家农超对接基地。截至目前,华润万家已在全国21省、200多个市县建立农超对接基地59个,涉及果蔬品种130多个,其中大部分进入华南市场。

  记者随华润万家总部人员深入到位于浙江农超对接基地采访看到,当地部分合作社种植规模已日趋标准化。这些直接采购的农产品已销往华润万家在全国的3000多家门店。“我们目前合作的合作社有40多个,直接和间接促进当地农户增收15%。”据悉,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2009年斥资4亿元,在全国15省份进行“农超对接”。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等9家内外资企业成为首批试点企业。按计划到2012年,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将达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