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难掩,坚毅其中


——我读《总理在汶川》
 
从网络上,我读到了那幅油画:《总理在汶川》。虽说,消息的传出,是因于昨日那幅作品的公益拍卖,但我所感兴趣的,还是该画作内容的出彩:画面上,身处于一片凄惨的瓦砾中,总理微仰起头,镜框中的双目里,难掩一种政治家独有的悲悯与忧伤;最精彩的是作者对于总理嘴唇的处理。微闭的双唇,投射出温总理特有的深沉和坚毅。
 
关于该画作的由来,报道中说, 2008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画家冯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在一个多月时间里画了上千张速写、拍了3000多张照片。随后,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创作,冯明才完成了这幅巨型的油画。
而这一次,在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冯明再次来到成都,义拍这幅作品,并表示将把拍卖所得350万元全部捐给四川省红十字会,用于帮助四川地震灾区肢残人士以及灾区患有心血管病的少年儿童。
说老实话,关于此画作者,我并不了解。我这里也不想讨论作者此举的用意之究竟。我只是以为,在作画方面,作者应该是花了一番心思了的。因未有幸目睹原作(只是从网络报道中读到相关图片),我尚不能细读总理背后瓦砾的细致内容(只注意到一个钟表上记有当时地震的时刻);但是对于画作中温总理的刻画,我觉得还是具备了些许神似的。
 
——于是,我随即将相关消息以微薄的形式做了转播。未料有朋友回复曰,“有人评论这件事:画得好不好不重要,要看画的是谁?如果作者画的是向日葵,3年窖藏,升值几何?”
我似忘了这一新闻的重点,是一场作品的公益拍卖。
然而我想:人、或者物,其实都属于大自然的一个分子,何其乃尔?如今我们所称之为的经典,或者也是当时的某种时尚而。
我虽向来不喜颂扬应时之作,但本画作中,总理的忧虑之眼神与微合之嘴唇,却实在是不无神似之妙哉。
 
有朋友评论说,总理的头昂得太高;我则以为,这样的昂首,其实是隐含着总理目光之远大吧。因为有了对明天的期待,才会吧目光在短暂的忧伤之后,投向远方。
其实,作为一个大国的管家,温总理投向远方的目光中,又岂是仅仅的地震灾区重建家园这么狭隘。近日从媒体报章上读到温总理关于讲真话的一些言论,我就在想,在目前的政治语境下,温总理的这一番话,还是值得我们这些平日里难以获得说话机会的平民百姓期待的吧
 
因此,我读这幅作品的画面时,感受到在温总理的背后,除了地震之后的残垣断壁(这是有形的灾难残余),似乎还看见了一种无形的残余和落寞——而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最需清除和重建的。
这,更需要一种独特的坚毅。
 
 
                                       蓝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