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作家、清华大学学生蒋方舟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前给学校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对当下某些学生干部 的言行举止道出了深深的忧虑:
“ 我曾经旁观过学校的干部们做事,与教育和世俗标准下少年得志的成功者打过交道,他们毫无障碍地接受学校给予的一切价值观,自诩主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不怀疑;他们青出于蓝地运用官场技巧与规则,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有时,我看着他们滔滔不绝地在课堂、在会场说些 主流价值观的话,心想:“他们真相信这些,真可怕。”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个寒战:“他们其实并不相信这些,那就更可怕了。”
天真与成熟、愚昧与清醒、单纯与复杂、糊涂与揣着明白装糊涂,她无法分辨他们是哪一种,也无法分辨哪种更可怕。为了所爱的大学,为了所爱的国家,她写了很多人不敢写的信,说了很多人不敢说的话。但是她确实说出了一个有良知的年轻人,甚至有良知的中国人想说的话。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各国竞争力的角逐场,我们不仅要在科学技术方面赶超世界,更需要在文化理念层面引领潮头,而且,只有在文化理念层面引领潮头,科学技术创新方面赶超世界才能真正实现。塑造能够引领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是中国软实力的关键。
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有潜在的竞争力的,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的舍身取义、保家卫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境界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艰苦奋斗才有今天当然有民族的主流价值观的作用。现在的唱红歌从尊重历史的角度讲并不是坏事。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基础层面的缺陷,这种缺陷导致了传统体制的生长,导致了极左路线的横行:改革前历次极左运动中对人的生命的摧残,说明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权利的漠视;高度集权的一把手现象说明官本位的顽固;自上而下行政等级组织的普遍化说明社会自治理念的缺乏;指令性计划的一刀切说明平等交易协商谈判习惯的稀缺;大批有真知灼见的知识分子的罹难说明科学理性精神的薄弱。改革之前中国的国民经济到达崩溃的边缘,正是中国的极左文化理念到达崩溃边缘的结果,而正因为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新思想路线的确立,才有了改革开放的起步。从中华文化适应法治民主、原始创新、复兴强盛的高度看,光唱红歌是远远不够了。
追根溯源,这些年的改革开放的任何成果都是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将原来缺乏的民众的权利、财产、竞争、交易、自治、创新创业以及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新型文化理念植入到原有的主流价值观有关。目前的这种主流价值观的完善正是现在进行式,远没有结束。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科技创新力提升、人民富裕而幸福、中华民族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文化理念建设的艰难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我们需要的一代年轻人需要更直面我们的现实问题,更敢于提出真实的见解,更能够自我批判,挑战权威;更能够体谅民生疾苦,为民服务;更需要坦荡胸怀、透明正直;更能够创新创业,脚踏实地;更需要国际视野、遵法治民主的基本准则。而圆滑世故、工于心计、官瘾过重、见风使舵、口是心非的年轻人不仅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可能使中国丧失难得的未来机遇。 可惜,我们现在在大学看到的很多年轻人已经老于世故了,太把心思用于权术了。联想到中国的未来和现在还需要深化的改革,不寒而栗不是假的。正因为如此,直言的蒋方舟的话值得我们反思、深思,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的体制如何能够容得下更多的蒋方舟,重用更多的蒋方舟,而不是让现在的蒋方舟过几年以后也变成了一个世故的蒋方舟,不仅仅是蒋方舟个人的命运,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有了蒋方舟这样貌似天真幼稚,但是敢于担当的一代年轻人,中国人才真的有未来,珍惜蒋方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