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让人落泪的故事。本市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在孙子举行婚礼的当天,从12楼坠楼身亡。在刚刚曝光的遗书中,老人写道:“孙子的婚房将永远成为我的灵堂和火葬场……”跳楼以前,老人已经在楼道里将就着生活了两个多月。一段网络视频显示,老人躺在临时搭好的床板上,形单影只,神情黯然。(《半岛晨报》5月4日)
这也是一个让人愤怒的故事。孙子所谓的“婚房”,原本属于老人和丈夫的共同财产。丈夫去世以后,孙子分文未付“买”下了房子,却以“装修婚房”为由,将老人拒之门外,“我向他要钥匙,他不给我。我坐在门口,不让他关门,他把我胳膊都掐青了、肿了。第二天,我又去了,孙子用力推我,把我的头撞在墙上……”
这个事情目前已进入司法程序,相信法院会依法作出公平判决。不过,无论如何,那位孤零零从高处坠落的老人已经无所谓了。死者长已矣,生者的控诉、抗议、争吵,或者还有一些哭泣、几许悲伤,老人都已经听不到了。迟来的正义也好、惩戒也罢,可能修复一部分的社会道义,却不可能换回老人虽卑微却同样宝贵的生命。
也许,与事发后的司法审判相比,这一事件在伦理、道德乃至社会层面,似乎同样值得人们讨论、深思、追问。老奶奶的悲剧果真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吗?到底是怎样的力量一点点将老人推到了12楼的边缘也推到了生死存亡的临界点?一个按常理说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的老奶奶,何以完全弃绝了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念想?
尽管装修婚房的孙子一再声明没有虐待老人,然而,一个让老人在楼道里栖身两月之久的孙辈,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孝敬”、“爱亲”。古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这个故事中,至少我们既没有看到“孝”,也没有看到“教”,看到的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冷漠和残酷。老人跳楼当日,孙子如期举行婚礼……
除了事发后的诉讼,我们也没有看到老人的其他子女此前的积极作为。即便是可能存在房产受让上的纠葛,老人的其他子女何以能够坐视老人一步步走向绝境?老人的死当然可能“给他造成了难以计量的精神痛苦”,不过,这种“精神痛苦”其实是可以避免的,老人的其他子女完全应该有更好的路径选择,以让老人安享晚年。
而家人之外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似乎也并没有在老人的问题上有多少作为。只是在老人殒亡的当晚,上百名邻居自发聚集起来为老人送行,这样的举动,不过是一种愤怒情绪的表达罢了。如果此前街道社区适度介入一下,如果有社会组织干预一下,情况会不会好一些?太多的如果,折射出来的是孤苦老人无告的困境。
此前,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一子女“常回家看看”即将入法的消息,当时曾引发很多论者的质疑,以这位八旬老奶奶的不幸遭遇来看,法律的介入或许并不是多余的事情。
人们常说,孩子都是国家的孩子,而老人又何尝不是国家的老人。奉养老人,让老人生活得有尊严,既是子女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任,更是维系世道人心的根本所在。孙子的婚房与老人的灵堂,距离有多远?佛魔其实就在一线之间。但愿这样的悲剧能够让人们有所醒悟,回归德行,回归孝慈,回归一种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