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的面子之忧
在一次大型国际车展上,某跨国公司总裁在开幕前的彩排上发现一辆重要展车的车身有轻微划痕,便当即决定把这款车请回后台,尽管当时没有替代的展车。若以此标准来衡量,一周前上海车展上一些自主品牌的展车阵容恐怕要大幅缩水。
虽然整体上看,自主品牌近年来在产品设计、技术和质量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但单个品牌表现出的水准严重参差不齐。车展上,人们无法体验驾驶感受,只能静态观测,除了看设计外,最重要的就是看品质。
在我看来,上汽、一汽的新一代自主品牌车型的外观和内饰品质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外资品牌的水平,特别是荣威350,经得起特别挑剔的目光。在日前结束的上海车展上,很多自主品牌车型外观接缝的精细程度、漆面质感等已今非昔比,但最大的问题在内饰。
除个别车型车内刺鼻气味过大外,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做工粗糙。综合车展首日看到的4个自主品牌多款展车的内饰问题如下:仪表台中央储物盒盖与台面的接缝凹凸不平,让人上车后第一眼就看着不舒服;内饰塑料面有明显的大面积划痕,门把手处不知为何竟然被凿出了一个粗糙的小洞,后排门扶手塑料件开裂,这样的车也敢拿出来展示,让人感觉厂家缺乏对观众眼睛的尊重;要小心中央扶手盖下面粗糙且锋利的硬塑料切割面会划伤你的手;内饰上用手擦不掉的大块污迹、脱落的图层等,让你感觉这是一辆保养不佳的二手车;内饰上的新车塑料保护膜拆得乱七八糟,让人觉得厂家实在是太懒了,缺乏起码的认真、严肃;中央扶手盖居然一碰就掉了,让我惊了一下,不免担心有“破坏展车”之嫌……
车身外观虽然总体上比内饰的问题要好得多,但也有些问题值得一提:前后门上下错开,密封胶条扭曲、粗糙,不仅有碍观瞻,且让人怀疑其密封性;油箱盖不仅设计粗陋,而且做得歪歪扭扭,像是街头小店后配上的……
展车的品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媒体记者(当然是那些称职的记者)对某款车型、企业乃至品牌的看法。人们会想:那些专门用来供媒体和公众挑剔并与对手争艳的展车都是上述那个样子,批量生产的车子能好到哪去?连一辆车的面子都不要了,里子会怎么样?这样的车居然也能通过重重审查,拿出来展出,是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乃至老总无一例外眼拙,还是他们看都懒得认真看一眼?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这些企业的相关人士本人是潜在用户,你看到了这些毛病,会做何联想,还有多大的信心来买这辆车?
当然,外资品牌也有自己的问题。一位非常资深的业内人士对我说,某高档品牌让他深感失望:新车座椅的皮子粗糙、褶皱甚至有细微裂痕,完全不是高档水准;某款车的化妆镜转动过程中化妆灯时亮时灭,两辆同型号展车都如此,而同品牌其他展车则没有这个问题……
但总体上看,不少自主品牌相对外资品牌还有较大差距,表现上是展车品质的差距,背后是造车理念、标准乃至对用户态度上的差距。自主品牌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就必须正视和缩小这些差距。正如一汽老总徐建一所说:对自主品牌来说,现在早已经不是能不能弄出一辆车的时代,而是能不能连续造出高质量的汽车、有一个好的品牌形象的时代。希望在明年的北京车展上,我们的多数自主品牌能够让人看得过眼:由所谓“远看几十万,近看十几万,里面一看几万”,升格为“远看几十万,近看十几万,里面一看还是十几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