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税真的劫富济贫了吗?


  
烟草税真的劫富济贫了吗? 

  □严辉文

 

 

卫生部公布修订后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新增加“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规定,五一起已正式实施。然而,禁烟首日,记者走访多处公共场所发现,抽烟者没被罚款,不少场所的工作人员甚至称根本不知道五一起禁烟一事。餐厅仍设有吸烟区,一些写字楼虽有明显禁烟标志,但有人吸烟时无人劝阻。(见52日《长江商报》)

 

禁烟首日就如此,此后想一下子好到哪里去也不现实。禁烟,的确算是一个历史难题,而现阶段,尽管禁烟已上升到立法的层面,看似离圆满只差一步,但是因为善于伪装的烟草文化比尼古丁流毒更深,仍然有可能使禁烟再一次在法不责众的尴尬中沦为一场笑话。

 

法律的普及和实施从来就离不开文化的改良和呼应。如今禁烟派的声音虽然很大,但是真抓实干的爱烟人群的力量决不可小觑。更重要的是,在烟草文化上,除了烟民们所笃信的吸烟对于人生有诸多好处之外,烟草企业所拚命营造的烟草文化,包括出版物、影视作品、烟草包装宣传广告等文化创意,都可能在使文化本身扭曲的同时,大大地放大的烟草文化的顽固性和渗透功能。这无疑也成为了推行禁烟令的莫大障碍。

 

烟草文化很庞杂很强大,条分缕析起来颇为费劲。而其中最能说服人,也最能让地方政府顿时禁烟乏力的说法是,烟草是纳税大户,烟草行业通过税收这种财富分配模块实现了社会财富重新分配,而这种现分配又达到了劫富济贫的目的。这不仅理论上看起来这似乎无可辩驳,而且也不乏数据支撑。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我国烟草工业税利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现在每年利税已在全国财政总收入占比超过8%,实现出口创汇每年近10亿美元。而且据说达官贵人们越是抽高档烟,就越是表明:哥抽的不是烟,而是国家的荣光和税收呢。

 

这大约就是我们看到的所谓烟草税在劫富济贫吧。不免又想到了周久耕的天价烟事件。周久耕是因为天价烟等事情倒下了,但仍然代表着一种现象,即:现如今官当到一定级别的,或者有一定实权的,抽的肯定八成是高税烟。他们不仅一边抽烟一边大大地为国家是作贡献了,而且还为民造福了,因为那税收肯定相当部分是有益于民生的了。但那些当官的开支的烟钱到底从何而来?这大约不用笔者展开说了,如果说所谓烟草税是劫富济贫的话,那么至少官人在抽的天价烟之先,恐怕早已经劫贫济富了。坊间有所谓抽的不买,买的不抽,真靠官们的工资收入,抽得起天价烟吗?

 

还有人也许会举例说,抽天价烟的大多是老板等有钱人。这些人才是抽烟纳税的主体。但正如烟草本身混身上下透着邪恶一样,某些享受着天价烟和奢侈品的老板们,消费的来路未必都是极其正当的。从其中不少人克扣工资、减少保障、拒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等惯性看,这种劫富济贫类的消费未必不是来自劫贫济富了。假如烟草本身就是劫贫济富的产物,那么,所谓烟草税劫富济贫在逻辑上还能够成立吗?

 

0503西部商报黄河评论:http://www.xbsb.com.cn/site1/XBSB/html/2011-05/03/content_57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