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艺术家要制作马云的雕像并作为杭州的城市雕塑,这是最近的热门新闻。当代艺术家把日常生活事物转化为所谓艺术,其实很常见,本不必大惊小怪,更何况所谓的“偶像——马云”雕像事件更像一次哗众取宠的炒作。但阿里巴巴和马云看起来对这件事诚惶诚恐,声明说,“我们目前还只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只做了一些微薄的工作,不堪接受如此厚重的荣誉”。从更广的社会层面看,雕像事件引发的反对和支持完全对立的声音,则很鲜明地反映了当下中国对企业家角色的困惑。
这种对企业家角色的困惑,可能源于企业家角色本身的复杂性。在上海蜡像馆里,人们会争着和刘翔、郭晶晶的蜡像合影,他们的蜡像不会引起任何争论,这是因为运动明星是单面向的,他们已经被媒体和公众塑造成一张巨大无比但很单薄的画像。企业家从来没法这样简单化,比如说,盖茨是在世企业家中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因捐出所有资产给慈善事业,他又被认为是伟大的慈善家。但很多人也会说,他的公司(实际上也就是盖茨)的竞争行为是相当强硬的甚至违反反垄断法的。我们也很容易猜到,微软内部员工所见到的盖茨,和公众所理解的会有很大的差别。
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社会,快速创富的企业家会有着更为复杂的形象。任何简单化企业家形象的作为,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会很快被证明毫无意义。即便像王石这样多年持续成功地经营企业和个人品牌的企业家,也可能因为一句话成为公众情绪的靶子,不得不承认自己依然很 “青涩”。在当下中国,企业家的形象也非常脆弱,比如刚刚以英雄的姿态登上主要商业杂志的封面,却可能在几个月之后销声匿迹甚至成为阶下囚。
我们认为,要理解当下中国企业家的角色,可以从如下四个问题入手:
是不是认可企业家的创造财富角色?影响美国整个一代人的思想家安·兰德把企业家分为两个大类别:财富创造者与财富占有者。在改革开放以来不长的中国商业史中,财富占有者曾是企业家主流,他们主要通过财富转移获取财富。但我们现在应该看到,除了在房地产等少数领域,财富创造者成为了新主流,从上世纪末互联网兴盛以来,那些在风险投资支持下成功的企业都是财富创造者。
是不是认可企业家分离的角色?在中国社会,我们强调知行合一,很难接受一个知识分子分离的角色——学问高,但“品行”更要正。相反,在西方传统中,知识分子的知识和他们的私人生活往往是分离的。我们对企业家也经常有太多期待,期待他是商业英雄,更期待他是道德领袖。其实,简单地说,企业家有两种角色:一种角色是创造财富,一种角色是使用财富,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先学会把企业家的这两种角色分开,企业家的个人消费、慈善捐助,都应该和他的创造财富分离开。
是不是认可企业家阶层的进步?企业家阶层从财富转移到财富创造是一种进步。企业家在运用财富方面其实也在进步。以慈善公益事业为例,最早,企业家很少有公益意识,被迫地接受一些认捐;再后来,企业家把公益和广告结合起来,选择在聚光灯下捐款;在现在,我们看到企业和企业家个人捐资的专项基金会在增多,通过这些有明确公益目标的基金会,他们试图把创富的经验用到“散财”上去。
是不是该学会平和地看待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群体是中国诸多群体中的一个,它所承受的赞誉和非难很大程度上都超过了它应得的份额。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且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我们需要开始学会更加平和地看待企业家群体。现在,有人要做“偶像——马云”的雕塑,其实他没有看到马云所经历的过山车般的变化,马云像所有企业家一样都暴露在风险中,以市值计算,阿里巴巴在去年上市后市值曾高达2000亿港币,而现在只有过去的四分之一,不到500亿港币。
事实上,企业家群体本身是现代公民社会的一个普通组成部分。但是在当下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企业家却仍要承担那些不容分说强加给他们的非议与伤害、光荣与梦想。让企业家群体长期扮演这种尴尬的角色,不利于构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社会。我们认为,应该尝试以更理性、更平和的方式去理解企业家的角色。
更加平和地看待企业家群体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