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更能激发角色使命


仪式感更能激发角色使命

 

领证尽管从法律上是象征结婚的时刻。但,更多人,选择在家人面前办一场仪式,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结婚。
在人们的意识里,仪式更甚于法律。这是大家对仪式最为固执的坚持。


如今,大家都是来自不同的城市,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结婚,自然会选择回老家举办一场双方心里期望的婚礼,才算圆满。两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按着不同的风俗,在双方的老家,举办着风格迥异的婚礼,这对习惯了大城市的快节奏的年轻人来说,不仅仅是新鲜,更是一份更深理解彼此角色的体验。相反,在工作的城市,仅仅是请客吃饭,大都没有仪式。


其实,婚礼不仅具有神圣、庄严和美感,还有更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婚礼的仪式上,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礼敬并感恩亲朋好友,贯穿于整个婚礼。这是一个新角色的产生时刻,大家通过这样的“复杂”流程,加深体会,憧憬使命。

 

最近,一项对2440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72%的人感觉日常仪式活动缺失仪式感,82.8%的人希望强化中国人自己的仪式。且此项民调显示公众最看重的三大仪式即婚礼、葬礼、升国旗仪式。


调查中,66.0%的人认为是因为“社会节奏加快,无暇顾及”;61.5%的人将其归结为“仪式教育缺乏,不了解仪式的内涵”;47.7%的人觉得“现在的仪式过于死板,只是走走过场”;45.9%的人认为“各种仪式太多了,无暇顾及”。


那仪式的价值是什么? 77.1%的人认为,仪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56.1%的人觉得,仪式就是教育,具有教化功能;50.1%的人表示“仪式是规范”。但也有10.2%的人觉得,仪式就是一个过场,没有太大意义。


其实,人生需要有一些里程碑式的记忆的,仪式的最大作用,不仅是留作回忆,更是感染当下。很多人都愿意创造出这样一个人生的特殊时刻,让彼此进入一个全新时代的时间点上,获取和体验一个最大的“荣耀”时刻。在这一刻,可以加倍热爱自己的选择,可以尽情畅想自己的角色使命。


自古以来,古圣先贤就希望通过婚礼以强化夫妇的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感,以敬慎、敬爱而“立夫妇之义”,把婚礼作为众礼之本,促使个体从婚礼的价值意义中滋生出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从家庭夫妇和敬而推出国家理治社会的理想目标。


而这样的诉求,大多要通过众人的见证、隆重的仪式、盛大的场面。《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千百年来,我们一直是一个注重仪式感的国家。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停下来感受一下崇高,或许能激发特定的精神信念,更加纯粹地去执着实践。

 

“明清石”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172110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