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理解、合作、分享,架起中英课程共建之桥
本报记者 雷玲
“我们希望通过沟通、理解、合作、分享,拓展中小学师生的国际文化视野,在课程内容建设、课程实施方式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中英项目学校之间架起中英课程共建之桥。”4月18日,在北京市第十四中举行的、由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研究与课程建设项目组主持的“沟通、理解、合作、分享——中英课程共建研讨会”上,该项目负责人王唯向与会的中英方学校代表介绍。
沟通:搭建中英对口学校人员互访和网络沟通平台
英方师生到中国访学、中方师生去英国访学、在网上建立中英方师生共同的博客……从2005年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就立项开展了“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研究”项目,在项目组的带动下,目前北京已有58学校与英国61所学校建立了对口关系,双方开始了形式多样的沟通与交流,王唯介绍,这个项目的最大特点是将活动内容扎根于课程与教学。
本次研讨会上,中英双方学校代表——2010年建立对口联系的英国St Matthew’s RC High School(英国曼彻斯特圣马修高级中学)和北京市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分别向与会者展示了他们开展课程共建和师生合作学习的成果。
据悉,目前该校与英方学校已达成了在英语、艺术、技术等学科上的合作意向。近来通过邮件联系,开展主题为“中英饮食文化与健康”的主题活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师生互访,一些中英对口学校还建立了网络沟通平台。北京西城区宏庙小学目前就与英方对口学校共同了博客,中英师生通过博客平台随时沟通、交流主题学习内容,在网上开办了《美丽的建筑》中英学生摄影展。
“良好的沟通是实现本项目目标的基础。”作为项目主持人,王唯对这些做法十分肯定。
理解:在共同学习活动中融通
“如何选择合适的共同学习主题,在共同学习活动中增进理解”也是本次研讨会探讨的重点内容。
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 张凯雯老师向与会者介绍了该校的经验:“2010年3月17日至25日,我校接待了英国曼彻斯特圣马修高级中学的校长Hogan先生和校长助理Helen女士一行。在这一周时间里,英方来宾听了我校的英语课、美术课、音乐课等多节展示课,并参加我校英语组的教研活动。”
而在访学过程中,曼彻斯特圣马修高级中学的Helen女士也为宣武外国语实验学校介绍了曼彻斯特圣马修高级中学在教授不同年龄段学生英语时的一些具体做法,并展示了英国学校的一些课堂教学资源,演示了一些课堂教学方法。双方进行了愉快的经验交流与沟通。
中英双方学生以英语为载体,选择双方学生共同感兴趣的专题,双方就同一专题开展研究活动;在中英学生之间以“中英节日文化” 为交流主题;在学校开展中英学生合作讲故事活动……王唯介绍,自项目启动以来,中英双方对口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让中英师生体验到中英两国文化的不同,并在共同的课程学习活动中实现了国际理解和相互融通。
分享:创新互动方式,分享成果
“在校际交流合作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后打算如何实施这个项目,采取什么具体的内容和方法?”研讨会当天,中英对口校教师就这些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英方教师表示,中英教师互相听课这种方式很好。据英方教师介绍,他们在国内从不相互听课。英方教师还希望能够对“怎样具体授课”进行更加深入、细节的交流——你是怎样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了?
同时,英方教师提出建议,希望中方教师在授课中要强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细化对课堂教学的评估,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会的。英方教师表示,他们要把中方最好的东西带回去,把英方好的经验留下来,从而实现中英互补、共赢。
中方教师表示,通过参与项目实践,通过与英方教师相互分享与交流,拓展了自身的视野。
合作:在共同任务中学会合作。
“该项目的合作领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校本课程建设——切入点是主题学习,以中英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某一个主题为依托,深入开展中英师生跨学科、跨文化的主题学习与合作,开展跨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二是课程实施——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方式,利用中英教师互访机会,开展中英教学方式比较研究活动,借鉴、学习、理解对方的教学理念、方法与经验。”王唯介绍。
据悉,目前中英双方各项目对口校的合作方式主要也是两种:一是中英师生同一时空下跨文化交流模式;具体交流方式有:座谈、合作备课、合作教学、合作授课、教学方式比较研究课等;二是中英师生网络环境下跨文化交流模式。具体交流方式有:视频会议、共建博客、合作创作、Email邮件交流、主题网站、远程主题学习等。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两种合作方式的带动下,各项目校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
“基于这个项目的课程共建特点可以总结为六点:合作——双边的或多边的合作; 互惠——项目目标和中英师生获益互惠; 共享——项目成果、活动方案、合作过程、实施方法共享; 可达成——合作任务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扎根课程——通过课程实施,不成为学校额外的任务; 持续性——通过评估调整、优化实施,使项目可持续。”该项目负责人王唯告诉记者,基于此,项目组将继续致力于通过沟通、理解、合作、分享,架起中英课程共建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