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是一堂七嘴八舌的公开课


校庆是一堂七嘴八舌的公开课

 

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将度过5月19日这一天。每天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浏览新浪微博,就是这个习惯,让我在母校的官方微博上,看到了母校领导致海内外校友的一封信。才知,一年后的今天,正是母校扬州大学的110周年校庆。


与此同时,今天的人民日报的海外版,也刊发了母校扬州大学的《校庆公告》。


通读给校友的公开信和校庆公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话:“我们热切期待海内外校友相聚扬州,感受母校变化,重温恩师教诲,回忆花样年华,寻觅书生意气。” “诚挚邀请各位校友届时返回母校参加校庆庆典,与我们畅叙别情,共享盛会、共谋发展!”


最为明显的感觉,就是一年后的校庆,将是一场校友的大规模返校活动。可以想象,当一座百年校园里,走着不同时期在这里学习生活的校友,大家以扬大的名义,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学生的名义,登门拜访老师;以校友的名义,漫步在熟悉又陌生的校园;以同学的名义,拍拍肩膀,谈笑人生。我想这是校庆的最为高级的状态,也是校庆最为美丽温馨的场景!


无法压制自己对10年前那场校庆的回忆。那时我读大三,在校庆到来之前,得到通知,我设计的校庆图标获得了一等奖,但很奇怪的是,没有证书,只有一个银质的校庆图标徽章。


偌大的中心校区,是校庆的主会场。一大早,就对校区进行限行、封闭。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要么呆在宿舍,要么骑车逛街。尤其是晚上的晚会,本想一起分享这份快乐,但有执勤人员把持,无法进入。


一个银质的校庆图标和一台晚会,这是我对2002年的校庆100周年的全部回忆。没有感受到一份交流和参与,一切显得太匆忙,太程序化。


所谓校庆,应属于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在我看来,校庆更应是一堂七嘴八舌的公开课。


之所以说是一场公开课,因为校庆本就是一场彼此聆听的聚会。


学校讲,校友听,这是一种汇报。这么多年,学校有值得骄傲的,有值得说给大家听的,有值得和大家探讨的,这是一个学校的自我梳理、提炼和发现的过程。其实,只有面对最为亲近的人,才会用心说好的一面和用力说不好的一面。戒骄戒躁,充满诚意。


公开课的角色也可以互换。


校友讲,母校听。这同样是汇报,也是一份成长的分享。离开母校,大家开始有社会的经验,生活的经历,回首看象牙塔里的生活,对比中的感悟和思考,也是一种学习和提升。只是没有围墙,没有铃声。但,最有力量和最能涉及问题核心,也可丰富老师们的认知。因为,只有面对最为亲近的人,才会袒露心扉,一尘不染。


七嘴八舌,不是大家不注重礼仪,而是,各自都有沟通的欲望。只有爱,才会有表达的冲动。同一个校庆,总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


一直以来,每次看到校庆的字眼,我都会想到三个词语:庆生、庆幸和庆祝。


首先是庆生。平日里,我们都有过生日的经历,我们都深知,生日那天是母亲的受难日。因此,懂得的人,就会在那一天铭记母亲的付出,表达感恩。对一个学校来说,同样如此。在这一天,缅怀当初创立的人们。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庆首先是一份缅怀。


其次是庆幸。百年走来,直到今天枝繁叶茂,离不开那些在这所象牙塔里孜孜不倦付出,把青春和激情都留给校园的那些老先生,老教授们。庆幸有他们的坚持,有他们的真诚,才有今天的结果。


最后才是庆祝。人生需要有一些里程碑式的记忆,仪式的最大作用,不是留作回忆,而是感染当下。学校也是,勇于大方从容地听到自己的掌声,那是一份自信。庆祝,就是诚实地面对过去,油然而生的珍惜之感;也是清醒的面向未来,从容不迫的期许之情。


我在想,校庆的大事,用不着我们这些校友操心。不过,小的事情,或许可以提醒一下。如以服务的心态办校庆,或许能温暖更多校友的心;如可以做一些问卷,问问校友,他们对母校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他们认为校园里那些景致或区域最能代表大学的精神?如可以问问在校的学生和老师,他们希望和校友做一种怎样的交流?


校友和母校,从来是就是在校的时候,彼此埋怨;毕业之后,彼此挂念。对校庆来说,就是让母校和校友面对面地说说体己的话。面对110周年的字眼,第一反应,110年,该有多少的智慧沉淀和社会栋梁。真心期待母校的110周年校庆,少一点排场,多一份细节;少一些喧嚣,多一份聆听;少一些演讲,多一份交流。


一年之后,回母校看看,我想这不仅是学校的期望,也是很多校友们的心事。

 

 

“明清石”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172110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