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变中纠结——香港应该抓住新的发展契机


    由于成为了老婆的受养人,我再次前往香港去办理身份手续。第一次去香港是在2003年1月SARS来临的前夕,去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已经将近十年了。虽然,香港的建筑没有什么太多的变化,但是却体会到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

    首先,我感受最多的就是在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内地化。说普通话的人多了,能听懂普通话的人也更多了,认识简化字的人也多了,食品的味道也更接近内地了。这都是非常好的,我很高兴看到这些变化,可见香港也在努力融合入中国的怀抱。这就不多说了。

    但我也感到一些不和谐的地方,那就是一些陋习也到了香港。比如,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在2003年几乎没有,而现在则大大增多了;汽车原来会象欧洲一样耐心的等待行人通过人行横道,但是,现在也有司机开始不耐烦地按喇叭了。同时,原先工作时非常严肃的机场员工,现在也开始在工作时间互相说笑了。而在社会政治方面,也出现了美孚新村居民来路阻挡施工车辆,而政府站在开发商的立场上讲话的现象,简直成为了我国内地二流城市房地产开发纠纷的翻版。这些也应该是内地化的一部分。

     所以,看来城市与人是一样的,在学习好的同时,也在学“坏”。

     不过,由于港币贬值,与2003年楼市萧条时相比,香港的经济仍然面临更大的挑战,人才流失严重。例如,我曾经在的科技大学,很多参与创立大学一流教授离开了香港而返回国外(希望南科大不要步此后尘)。而政治上,由于缺乏精英,曾荫权的继任者也成为媒体难以猜测的对象。文化艺术上,香港本地的演员纷纷到内地排戏,而拒绝本港的片约。教育上,由于缺乏生源,一些学校不得不缩小招生规模,减少班级。

     而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和世界经济的现状,香港金融业勉强维持,但我觉得与其海运业一样,可能并不一定可以保证香港长久的发展。香港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悠久的文化积淀,没有雄厚的工业实力或农业资源,所以只有靠人力资源来进行服务业的发展。依靠金融中心的单一引擎是无法维持一个城市持久发展的,所以香港应该寻求第二个发展引擎。

     其实,现在香港正在被给予这样的机遇,但是,由于其政府的短见,这个机遇正在慢慢的流失掉。这个机遇就是发展医疗服务产业。有人会提出来,香港环境远不如海南等旅游胜地,怎么能发展医疗产业呢?其实,香港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由和开放。目前,由于政策的原因,每年有大量的内地孕妇到香港生孩子,但是,香港的妇产科医生却因为缺乏人手,而要求政府设定每年8.8万人的限额。这是非常愚蠢的。其实,香港政府完全可以在沙头角等偏远地区设立特区,招募国外甚至内地的医疗机构,建立世界一流的产科中心,专门提供给内地孕妇生孩子,并立法对这些孩子在18岁以后享受香港居民权利。而由于可以自由生育,香港政府还可以允许这些医疗机构收取相对高的费用,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如果一个孕妇在香港可以消费20万元,那么每年8万人就可以达到160亿元,而如果每年可以吸引80万人来香港生孩子,就可以达到1600亿元,相当于香港目前GDP的10%左右。而且,由于医药行业的利润率高和污染不大,其GDP是比较优质的,同时,新生儿童的消费还可以带动更多的消费。这个中心还可以在中国内地开放生育以后,成为亚洲的生育生殖健康中心,成为香港发展的第二引擎。而这些在港出生儿童也可以成为补充香港人力缺口的新生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当然,中国内地人口袋里的钱是非常可怕的。很多人,比如美国人都一直说,应该让中国人花更多的钱,鼓励中国人消费,可是,当中国人出手的时候,他们却害怕了。比如,我们一买奶粉,就有人要限制,因为没货了,我们一买石油,就有人涨价了,因为没货了。所以,外国人对我们的消费心态是叶公好龙,他们还是希望我们买美国或日本国债,或者在中国生产的转手的奢侈品,而不是真的希望我们去消费的。

     不过,由于政策和地理位置的优势,香港应该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发展医疗产业,取得更加有利的地位。目前,上海的GDP已经有可能超过香港,但是,如果香港发展孕妇经济,则是上海完全不可能比拟的,这很可能是香港维持优势地位的最后机遇。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