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成长心路


公益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成长心路

公益活动的目标、原则和成长心路

目标

事情外在的结果是一方面,但不是我们关注的全部。特别是许多公益活动在起步的时候,因为对情况不完全了解,可能要花很多精力去收集信息,最后也许会发现其实对方很冷漠,或没有这种需要,或事情很难做成。这是公益活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在于过程中传递的爱心。志愿者在一起互相关爱,见证着事情的每一点一滴的进展而欢欣鼓舞;人们看到有人在这样无私地付出,便知道世界上还有爱,哪怕我们无法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真诚地付出确已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些什么。爱永存人间。

原则

这中间要注意的,当然是保持最初的发心。许多公益活动的起源,都是发起者切身感受到的一种痛苦,对他人遭遇此种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特别是在美国,许多人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倾其一生要为之付出。如一位二战烈士的妻子,倾其一生要将丈夫生世的真相昭示于天下。但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背离这最初的关怀呢?我们有没有好好关心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是他们的付出让善行得以成办,或者组织者只想让志愿者帮自己干活,而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忽略了他们也需要爱?我们有没有在公益活动中坚持不损恼他人的原则,哪怕我们的目的无法完成,伤害一批人去帮助另一批人,这又有何意义呢?我们有没有随时愿意去谦卑地向他人学习,调整自己做事的方式?正因为参与公益活动的每个人都是出于可贵的真诚而聚到一起,如果因为自己的成见或自私而伤害了他们,实在是很大的过失。

成长

在公益活动中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与人交往的能力、细心、耐心、缜密的思维,因为没有功利性,人与人之间相互欣赏,公益活动可以成为一个发掘个人潜力的平台。在活动中既应主动去锻炼,又因铭记这些能力地活动都是以一颗纯净的心为前提。有两种学习的方式,利他地学和自私地学。现代社会很注重“公关能力”,“领导力”等等,然而若没有利他的发心,这些能力都成为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工具,纯是一种技巧,而无终极目标和原则。以利他的心去学习却不是这样,如我们在奉粥中自然打开内心,不用刻意去学习,就能去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再如为粥铺设计折页,设计时候的发心不是如何作广告以挣到更多的钱,而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写一篇心得,不是炫耀自己的写作技巧而是真心的流露,与大家分享。这种方式学到的东西是更加符合我们本心的,更自然和活泼的,也更有感召力。自私地学习在我们与他人之间建起高高的墙壁,利他地学习则让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消解。这样看来,公益活动又是一个能培养我们各种能力的很温暖、宽松的平台,大家都可以珍惜这个机会去历练。

那么,要学到东西,最关键的一点是真诚地去付出,去体察对方的感受,如何能让他快乐?如在奉粥的过程中,把粥端给人家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关切和对人家的祝愿。同时,不要怕被拒绝,不要怕受伤害,哪怕被拒绝也没有失去什么。关注别人,忘掉自己,这样就能一直快乐。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借用《阿凡达》中的一个概念,这是“心灵交流”的能力。

作为组织者,他思考的问题更加宏观,要能从整体上来观察。这时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比较执着于事项,因为关顾的人太多,思考问题的尺度比较大,“爱”“成长”等成了一些概念,内心的触动少了。这时要求心更加灵活,既能从整体上思考,又能从细节中去感悟,要能更多地体会不同参与者不同的心情,要思考如何把每个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让每个人的成长更大?这恰恰是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能力和提升心灵的要求。

如果能在思考大局的同时带着一颗活泼的心,时时去感悟,又能使整体的决策不拘泥于个人感受,两者配合,则必定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而全局的观念,也应在团队中多宣导。大家都有全局的观念,目标明确,相互配合,团队就很好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