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依托互联网的好处,声音超越了高八度。原先,我们只有从广播、电视和报纸上得到一 些消息,今天消息如潮涌般袭来,这些信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有专家说,现代人已经信息超载。但,不管你喜欢也罢,讨厌也罢,这些信息如 影相随,时不时在你有限的大脑空间里留下些许痕迹。大部分信息近乎以“抓狂”的形式四处散播,令人吃惊,制造信息的媒体,就这样,以凌厉的尖叫刺激着我们 的生活。这些信息通过网络、手机和众多移动终端,快速发出,人们来不及一一辨识,就这样,人们依靠这种信息来观望、谈论和行动。
而且,你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不得不一次次地瞳孔放大,瞠目结舌。血腥、大火、事故、强奸、绯闻、腐败、稀奇的题材占据了很大版面,我在想,如果没有上述要素,今天的媒体将怎样生存?打开报纸,最具冲击力的那些报道除了上述题材,还能给读者呈现什么?网站首页,没有明星绯闻和小道消息,似乎还没有摸索出成功 刺激网友眼球的办法。。。哀哉!在大轰大鸣的信息面前,受众正在变得迟钝和麻木,新闻已经成为怀疑、评论、道听途说、无限放大、天马行空式的戏法,极具表 现力。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发现了谣言、诽谤和夸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只有招架之功,无处可逃。
你我凡夫俗子,在喧闹杂乱的城市呆烦了,其实也有一种活法,那就是逃离互联网,远离喧嚣,去很远很远的乡下呆上一段时间。但那些商业组织呢?他们可不是想 停就能停的,媒体可以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指桑骂槐,甚至造谣惑众,“蒙牛伊利诽谤门”就是一例不光彩的媒体事件,双方利用媒体,你来我往,唾沫星子乱 飞,媒体代表各自的利益摇旗呐喊,模糊着公众的判断。几年前,就连国内的媒体大佬央视,因为不得体的报道,成为千夫所指,2004年4月,俄罗斯联邦北奥 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内,1000多名学生、家长与教师被恐怖分子劫为人质,正当全世界为之担心和震惊时,CCTV转播别人冒着巨大生命危险而拍摄 的画面中,竟然插入了有奖竞猜:“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选项: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答题请直接发 短信至:移动用户发答案至×××;联通用户发答案至×××。”的奇怪字样。此举引发观众愤怒和极大不满,事后央视不得不严肃处理相关人员。
媒体的2.0时代,“尖叫”似乎无可避免,”尖叫“在引导着公众的情绪。这种特质需要引起媒体人的警觉。如果肆意传播,最后的结果便是,公众用脚投票。公 众关心的事情其实很多,让人尖叫的事情只是沧海一粟,属于个案,没必要大轰大鸣、费力炒作。试想,当媒体把力量投入到诸如对明星绯闻的挖掘、无聊事务的报 道时,公众也随之也投入极大的热情随之观望和谈论,谁还 会关注其他更加重大的问题呢?如住房、就业、教育、交通、安全、人民健康公共事务等。有专家把媒体现在制造的这类信息成为“坏新闻”,作为构成商业社会一份子的媒体机构本身,其实摒弃“坏新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