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热点话题:菜贱伤农,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蔬菜生产都过剩,而导致农民毁菜,但是由于包菜买不上价有农民竟然自杀,这确实让人震惊。
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认为市场供求决定蔬菜的价格,这个判断没有错,但更应当考虑到为什么农民总是利益的旁观者,供不足,价格上扬如此,供大于求,更是如此。政府鼓励农民多种,农民种了,卖不出去了,政府是不是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总不能光顾让农民种植蔬菜,有的地方还搞行政命令,却不管能不能销售出去,农民利益受损,好像与市长无关。
有人说流通领域说了算,有人操作投机形成的。对于流通中的暴利也是一个现实,特别是当供应不足的时候特别明显,中国农民并不掌握流通,因此这就容易在供应不足的时候,价格上扬的时候成为利益的旁观者。
上个世纪在美国发生过由于粮食,牛奶的过剩,结果把粮食和牛奶倾倒到海里,引发整个世界对这种现象的批判,这就是自由主义的庸俗性。把粮食和牛奶倾倒到海里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结构。价格提高了,美国农民的利益得到保证了。
有一部美国电影《粮商》就是抨击自由主义的庸俗,认为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挨饿,为什么不拿这些粮食和牛奶区去赈济灾民?
上个世纪后半叶,美国的农业政策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美国农业人口迅速下降,但美国政府对只占全国人口总数不足3%(现在大约是2%)的农业人口给与大量补贴,美国甚至让农民之耕作三分之二的土地,少生产粮食,保住世界粮价,农民种得少了,粮价保住了,另外政府还给农民大量的补贴,这就形成世界范围粮食贸易的不平等,这也是欧美在乌拉圭谈判的核心问题,总是争论不休。从这段历史了能够看到政府有形的手是怎样干预市场的,这样美国的农民就不再是利益的旁观者,尽管农民人数很少,但是这种保护是非常实在,比起往海里倒牛奶,倒粮食要进步了许多。
这一次国内农民毁菜,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补贴,蔬菜毁了,只是局部的,也不足以改变蔬菜供需格局,因此也不能改变这些蔬菜的价格,所以绝大部分农民就受到空前未有的伤害。
大葱、芹菜、包菜、白菜遇到的这种问题,都是属于供大于求,现在卖不出好价钱,农民就不种了,然后又会由于供給不足,价格上涨,周而复始。市场的力量,被称为无形的手在没有形成一种掌控需求平衡的联合体,虽有调节供需的功能,但这种功能有限。
昨天京华时报引用专家建议,建议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但这篇报道并没有说什么样的生产组织适应中国的国情;前几天也有专家说农民要“抱团”,共同应对市场变化。
我以为现在的家庭生产方式很不错,再讲什么规模化的生产并不实际,东亚都是这种方式,关键是农民要能够把握整个市场的动态,一个或者几个农民是无法应对整个市场,所以要建立起农民的产业协会,或者叫产业同盟,有了这样的组织,农民就能把握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也能比较自如的解决农民直接和市场的对接。
月初我到台湾去旅游,目睹台湾阿里山的乌龙茶能卖到人民币5000元一斤!国内什么茶叶能卖出这个价格?阿里山区能多少乌龙茶?它的品质也经常受到质疑,因为远不如大陆的同类产品,但是价格却非常惊人,原因就是农民专业的销售组织在其作用——这就是茶叶生产销售合作的联合体。引人注意的茶叶盒上印上了马英九的照片,马英九成为这种产品的形象代言人。茶农是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不但保护了整个阿里山的茶叶生产,整个台湾高山茶叶都得到保护。
大陆的困难在于人口太多,农民过于分散,建立类似组织的困难比较大。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原因,政府的作用就更关键了。
政府不能光鼓励农民种,要给种植户一颗定心丸,政府要担负起农民利益的保护。现在市长抓菜篮子,就要首先顾及到生产者的利益,政府要有保护措施,价格上不去,政府买单,农民卖不上价,政府一定要补贴一点,既不能让农民吃亏,也不能让城市居民吃菜难。有许多事情解决的办法不是在办公室的办公会上能够解决的,要深入到农村去和农民讨论。
我主张政府抓菜篮子,政府向农民下订单,保证农民出手的最低价格,逐步过渡成农民的产业协会,让农民自己保护利益。
今天建立农民的产业协会,产业同盟可能有困难,组织专业合作社也会遇到资金不足的困难,但是困难总是不如办法多,办法就在农民中间,有些事要一步一步来,不成熟不要紧,如果有为农民解决增收的决心,那么办法总是有的。
种菜的时候市长亲自召开专门会议,一级一级的贯彻。农民毁菜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市长在跟前?市长到场,不要说市长到场,镇长到场农民还能毁菜吗?领导干部们能眼睁睁看到农民毁菜?看到农民痛不欲生?
如果市长,镇长们对毁菜这样的事情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么老百姓的菜篮子,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就难以保障了。这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大事,这样市长,镇长光要政绩,好大喜功,老百姓不喜欢,农民也不喜欢,还不赶快滚得远远的?
现代的市场经济早就不再是“无形的手”的独舞,政府调控已经成一种必然,政府不管,或者管理得不得力,市场的力量往往是顾此失彼的。
“菜贱伤农”VS“把粮食、牛奶倒到海里”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