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推动基本工资调高政策


(一)前言   
    大陆自2004年起开始调高各地基本工资,2009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暂停调整。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调薪潮再度出现。20102月起,江苏率先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涨幅超过12%,各地纷纷跟进,最后2010年大陆30个省市区都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部分调幅达25%以上。
    「十二五」规划强调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广东、山西、湖南、山东等十余省均提出「收入倍增计划」,因此各地又掀起了提高基本工资标准的浪潮。北京、重庆率先于201111日调高,江苏南京、苏州、昆山等地自21日起最低工资涨至1,140元人民币(约合新台币5,037),涨幅高达18%。广州31日起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300元,涨幅18.2%;32日,上海市从每月1,120元调整至1,280元,调幅超过14%。41日起,浙江从1,100元调整到1,310元。目前深圳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每个月1,320元,为大陆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城市,浙江1,310排第二,广东1,300元第三,上海1,280元第四。从涨幅来看,半数地区超过20%;其中重庆涨幅27.9%,涨幅第一。
    就调整频率看,在已调高地区中,有11个省份在2010年已经调整过,时间相隔仅一年;北京距上一次调整仅半年,广东也仅间隔十个月。就调整幅度看,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较2005年调幅达一倍左右,似乎形成竞相比高、比快的局面。
    上述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费,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以及劳动福利待遇等与工资相关的人事成本,如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支出、员工的加班费等也将随之调高。
           (二)政策推动基本工资上涨
    近几年来基本工资的快速上涨主要是政策导向推动,尤其「十二五」规划着重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要求缩小收入差距与地区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年均增长不低于10%,预期到「十二五」末,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达50%左右,更是一大推力。在推动基本工资增涨政策上,大陆「中华全国总工会」规划从2011年起,全面推行所谓「政府主导、法律完备、劳资共决、合作双赢」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一些企业工会在集体协商时不愿谈、不会谈的情况,将采取派「协商指导员」、上级工会代替谈判等方式,增强职工在收入分配中的「话语权」。另据报导,北京市总工会有意推动外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城市最低工资标准150%的政策,此政策一旦落实,包括台商在内的外资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将额外再调高50%,即外资企业员工最低工资标准不得低于人民币1,740元,从960元调高至1,740元,调升幅度高达81%。
    调高基本工资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应对「劳工荒」问题2004年起,大陆沿海地区开始出现「劳工荒」,也就是「民工荒」问题,其中又以珠三角和长三角沿海地区最明显。2009年第2季开始,随着经济逐渐复苏,大陆劳动力开始出现供不应求,劳工短缺现象更加明显。于是企业纷纷调高工资、降低学历、年龄限制,以应对缺工危机。今年「劳工荒」不仅来得早,情况也可能比预估还要严重。原因有五:1.近几年大陆城市物价、房价上涨快速,劳工生活成本增加,工资提升跟不上物价上涨幅度,工作意愿不高。2.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建设,劳工需求增加,劳工不愿意再回到沿海城市打工。3.19801990年代出生的新劳工不愿意从事技术低,以及工资待遇低的工作,导致低层次产业企业及劳力密集型企业,用工荒情况越严重。4.随着企业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需求不断提升,但新增劳动力素质却未能同步提升,供需日益紧张。5.劳工荒浪潮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区,而是蔓延到湖北、安徽、河南等民工输出大省。因应此种趋势,各省市近期纷纷调升基本工资,这也是为什么中西部地区工资平均涨幅(26.39%)高出沿海省份涨幅(20.52%)的原因。
    从政策与劳动供需显示,未来基本工资调整幅度将会持续下去,上调的频率和幅度都将会加强。经济学家陶冬预测,大陆经济将进入劳动需求超过供给的转折点,未来五年大陆薪资每年将以20%、30%速度增长,不仅造成产业往内陆转移,工资上涨效应也将从制造业蔓延到服务业。
           (三)对大陆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十二五」规划提出5年内基本工资上涨1倍,每年调幅将达20%,对经济与产业结构有正反面冲击
    首先,大陆劳工薪资上升,民众购买力上升,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内需消费市场受惠。从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来看,调涨工资对资源浪费型、环境污染型、劳动力成本低廉型的企业形成淘汰或激励效应,逼使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至于调高工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相对缓慢,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有助留住当地劳动力,可望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因此尽管最低工资调整频繁且幅度较大,但是由此导致的整体成本上涨有限,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产品需求增加,带来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也不大。
    调涨基本工资的影响因产业类型而异。家具、纺织、服装、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到的影响相对显著,估计成本上涨都超过1.1%;而造纸、化学原料和化学纤维等资本密集型,以及交通运输、电气机械、通信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程度则小得多。至其整体影响,10年来大陆制造业平均工资每年上涨幅度超过10%,同时期菲律宾年涨幅9.6%、印度尼西亚3.5%、泰国6.0%、越南8.2%,印度则高达18.2%,其他国家同样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缓解了大陆制造业成本上涨带来的国际市场上价格压力,也显示工资差距尚不致影响整体竞争力,也还不足以引起大陆企业的大规模迁移。
    另根据瑞士信贷银行的调查研究显示,2009年工资仅占大陆电子产业总营收的3.5%,仍然属于低档水平,即使工资增长一倍,也暂时不致对经济发生太大的结构性冲击与影响。加上大陆目前已经开始发展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大陆应当还是续居全球关键性制造业中心角色。   
           (四)结语
    大陆于2004年规定最低工资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近几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实际平均工资增速,2007年为13.1%、2008年为11.7%、2009年为12.8%,都显著超过全球平均增幅。总体而言,提高基本工资标准可以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转型、提高研发能力;如果提高得过快、过多,则会加重企业负担,升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工资增长速度跟不上GDP和物价上涨速度,会影响低收入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出现劳工荒问题
    大陆调高基本工资是政策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的趋势,「十二五」规划预计每年调薪15%,有的地区涨幅可能远大于这个数字,加上2012年开始实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工权益高涨,预测最快3年,大陆工人的薪资水平将高于台湾,35年内可能达香港七、八成的水平。
    大陆基本工资上涨成为常态,已逐渐影响到外商企业的投资布局。近七成港商表示会逐渐将生产改为自动化,近二成港商考虑迁离珠三角往内陆或中西部布局。台商也因不同产业而有不同的因应策略,有的朝自动化、机械化转型升级,有的考虑把重心移往大陆中西部,或往成本更低的国家移动。因此尽管目前调整基本工资的正面效应居多,大陆也认为调整后的基本工资尚未影响到外商投资动向,大陆仍是外资首选;但是如果高频率和高幅度的调整持续下去,其影响临界点恐将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