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认为
■国研中心专家看两会(2)■本报记者 江宜航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际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想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产业发展目标,需要在产业发展思路上有新实破。
魏际刚说,未来10年至20年,中国产业发展需要实现两大关键性转变:一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国转变;二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国基础上进一步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强国转变。
“这期间,既有保持快速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也有应对资源环境压力、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全球竞争更趋激烈等严峻挑战,以及产品高品质化、品牌化、绿色化等时代性要求。”魏际刚认为,当前,中国的产业“重增长速度、轻结构效益,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等特征仍然比较明显。要实现上述两大关键性转变,中国产业的未来发展思路需要有新突破。
“首先要制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魏际刚说,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条件不同,战略选择是有很大差别的,不能笼统概括之。
例如,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未来发展着眼于制造业强国的目标,故制造业应以产业升级、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其战略方向;中国的服务业既不是大国也不是强国,且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服务业未来应加快发展甚至跨越式发展,以加速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和产业化为战略方向,先做大,再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其发展战略应是举全国之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民生产业,其战略应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考虑到不同的产业间不是孤立而是有机联系的状况,要实施产业互动战略,如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和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战略等。
其次,要深化改革,破除阻碍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全面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实现市场与政府力量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市场进入的交易成本,消除市场进入中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和自由进入的市场环境。同时,全社会资源有限,政府资源更是有限,如何在不同产业间配置要素资源,并进行有效组织,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根本在于中国逐步迈入资源配置的正确轨道,逐步形成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机结合。
“未来实现中国产业的更大发展,需要进一步形成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格局,而不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彼此不相干或干扰甚至相互冲突、对立的状况。”魏际刚表示,“这种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完美结合,一定是辩证的、逻辑的、智慧的。”
中国经济时报电子版:http://www.cet.com.cn/20110307/a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