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紧迫”亟待速度和效率匹配 刘效仁
“这既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诠释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已经到了很紧迫的时期,如果不扭转,可能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而这涉及相关利益格局的调整,需要改革的攻坚破难。” “现在就看落实的速度和效率。”蔡继明委员则字斟句酌地强调,“关键还是速度,要更快。加速收入分配改革这个任务,不是紧迫,而是很紧迫。”“建议下一步就要将收入分配的相关指标列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列入规划纲要,用硬标准换来高效率。”速度,效率,很紧迫成了委员们谈论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词。(2011年03月06日新华网)
收入分配问题已到了非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尽管“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预定指标,国家财力大幅增长,但 “4万亿”计划中要建成的保障性住房的进度和总量颇令人失望,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依然没有实现,尤其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明显失衡,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三大差别逞扩大趋势。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3.33∶1。(2008年8月29日新华网)前几天,人社部否认了“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最高达15倍,全球第一”的说法,但也承认金融与农林牧渔业之间为4.7倍(2月16日中青报)。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过3倍则需加以调控。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2006年升至0.49。
必须看到,当贫富差距大到一定的程度,就只能构成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会产生剧烈的动荡和变革。一些朝代之所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恰恰正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基尼系数过大造成的。对于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国情,及由此带来社会关系的分裂将产生怎样的恶果,决不可再熟视无睹,掉以轻心了。但由于收入分配的调整必然触及到既得利益阶层的痛处,已经受到了坐享垄断高工资的阶层,动辄几百万年薪的国企高管以及习惯了拿灰色收入的权力部门的种种阻力,导致分配制度的改革步履艰难,行动迟缓。
多次参与讨论《收入分配指导意见》起草工作的咨询专家杨宜勇曾披露,有关中国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研究,早在2004年已经启动,而且2007年至2009年间,前后举行了6次征求意见讨论会,被一再搁置。(2010年08月24日中国经营网)早就列入国务院立法规划、被认为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标志性内容的《工资条例》,虽历经数次草案修改,在遭遇来自垄断行业的反对意见而难产后,同样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僵局。
总理的报告已让公众解读到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紧迫性和坚定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决心。何况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财富不断积累,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各方面承受能力增强,有条件、有能力尽快尽早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扩大就业和提高工资水平来提高居民收入占比;调节过高收入、提高较低收入和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安置办法,以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打破垄断以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等诸项改革,“现在就看落实的速度和效率。”亟待“将收入分配的相关指标列入各级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列入规划纲要,用硬标准换来高效率。”
当然,越是进入分配领域的深水区阻力越大,越需要决策者铁腕破除既得利益集体的拦阻,奋力前行。既然“很紧迫”,就宜早不宜迟。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lh/2011-03/06/c_121153979.htm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824/14548538361.shtml
通联:安徽省砀山县道北东路45号刘效仁,235300,电话,05578095386办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