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岛新闻网》报道(http://news.sohu.com/20110307/n279686386.shtml),“860元,对于一个有宝宝的家庭,相当于一个月的进口奶粉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能是一个月的伙食费。而对于七价肺炎疫苗来说,这只是一针的价格,而整个接种程序结束需要打4针,总共需要3440元。七价肺炎疫苗作为目前最贵的预防针,打还是不打,让很多年轻父母十分纠结。记者调查发现,相对于免费的计划免疫一类疫苗,二类疫苗的价格普遍高出不少,仅有20%的家长愿意自费使用接种进口疫苗代替免费疫苗。市卫生局专家认为,二类疫苗的使用原则是自愿、自费,家长给孩子接种疫苗要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选择,疫苗并不是打得越全越好。“有人说七价肺炎疫苗是天价疫苗,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价格高有它的理由,因为全球只有一家公司可生产,而此前这是一片空白。”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卫生部门将这种疫苗列为二类疫苗,接种的原则是自愿和自费,孩子是否接种需要家长从孩子的身体情况和经济状况来仔细考虑。专家表示,进口疫苗在生产工艺上与国产疫苗不同,提纯成分相对较好;疫苗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后,进口疫苗产生的抗体维持的时间相对较长;此外,接种进口疫苗后的副作应可能较小,但副作应并不是绝对的,不论进口还是国产疫苗都会产生副作应,副作应的大小取决于孩子的体质。”
看了这个报道,我感到,我们确实需要加强免疫学知识的教育,否则,一味强调疫苗接种的自费与自愿,将可能导致医生受利益驱动而错误推荐疫苗,而家长却没有能力进行鉴别,最终,可能对孩子造成潜在的伤害。
疫苗是人类对抗病原体的有力武器之一,但与其他医疗用品一样,只有使用恰当,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实,疫苗引起人类产生免疫的原理,与其他的抗原免疫原理是一样的,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1)抗原(疫苗本身)的量与质,与疫苗的设计与生产品质有关系;2)宿主(接种者)本身当前的免疫状态和体质等有关系;3)抗原(疫苗)进入机体的方式,以及是否使用佐剂等等。而不是象上文中,专家所说的,“副作应的大小取决于孩子的体质。”这种说法,片面强调了接种者个人的责任,不利于医患的沟通,和正确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的发生。
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和普及的力度,将基本的免疫学知识交给大家,以便正确选择。例如,很多人认为,进口疫苗就一定比国产疫苗副作用小,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因为,真正决定疫苗作用的核心是疫苗本身的设计与原理,而生产品质只是导致了同类疫苗之间的差别。而疫苗其实是最为安全的“药品”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其剂量和纯度并不起决定作用,例如,最早的牛痘疫苗是一剂来自挤奶女工的脓液,谁也不知道有多少抗原量,甚至当时连病毒都没有被发现,而且没有灭菌,更谈不上今天的HIV检测了。但即使如此,也不会有问题。所以,今天我国生产的几毛钱的疫苗与国外几千块的疫苗,其差距是不大的。例如,英国就曾经发生过有人注射HPV疫苗而死亡的报道,而这种疫苗的价格可以高达8000多元。疫苗其实有很多种,但接种疫苗的人很少会索取说明书,只知道进口和国产。但是,其实有很大区别,例如,前些时候,芬兰国家健康与福利研究所一周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4岁至19岁的孩童在注射了英国制药商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Pandemrix甲型流感疫苗后,患嗜睡症的风险比同年龄组未注射疫苗的儿童高出9倍。而没有使用类似佐剂的H1N1疫苗Celvapan则没有这类的报道。而我国的人们还没有这个知识与能力去辨别和选择疫苗,而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也还没有从这个层面来指导大家使用疫苗。
因此,总体上讲,我国疫苗接种相关的免疫学研究是很缺乏的,难以提出有价值的指导,能够跟随美国的指导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其实疫苗的效果与不良反应和人群的遗传背景还是有关联的,至少在剂量上应该进行研究。不过,以前由于我国的经济不发达,我国在进行疫苗接种时,一直重生产,轻研究;重应用,轻调查;所以,当社会经济发达后,我们却无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更加高效率的服务。这是当代我国医学教育,特别是免疫学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我呼吁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自愿疫苗的时候,在考虑孩子自身体质的基础上,索取详细的疫苗说明书,研判是否有必要接种,这比研究疫苗是否安全,更加重要。这真的不是“不差钱”的事。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