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教育”的幼稚可笑之处
如果把社会上的不良之风都归到教育的失败,是不是“拍”错地方?当前世风日下,怪事迭出,不能说与教育没有关系,但主要的问题不是出在教育上,而是社会问题,表面出在贫富差距,分配不公上,实际上关健出在思想教育放松. 精神文明滑坡, 道德诚信缺失, 造成全民逐利, 言必及利, 人们追求金钱财富到了疯狂的程度!
最近, 看到一条新闻,说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在与网友交流时,网友提出有女孩子因减肥饿死,有人傍大款当三陪,这是女性教育的缺失。雷于蓝表示认同,(3月29日《广州日报》)称将从中小学开始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女性教育,新规划预计今年三季度颁布实施。
此项教育作为工青妇工作的一部份, 看起来有点道理, 而实际上天真幼稚得可笑。当然, 我们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可问题在于:
首先, 在精神空虚, 道德沉伦的当今, 这种所谓“女性教育”究竟有多少效果? 答案不言自明;
第二,说到女大学生“傍大款”一事,也不光是女性教育缺失的罪过。它应该能折射出整个社会婚恋观的一些隐秘因素。比如,去年《非诚勿扰》的马诺曾引发关于拜金狂潮的讨论,舆论似乎只顾对一个特定的女生口诛笔伐,却忘了这种大有市场的婚恋观的形成根源。如果有权威可信的调查数据证明,女生选择“傍大款”的比例非常可观,那么我们应该探寻的社会原因或许远大于所谓的“女性教育”问题;
第三点,现如今有股很不好的社会思潮, 看问题解决矛盾只找表面现象和原因,治标不治本现象的存在, 不排出由于利益因素压根就不想治, 尤其是有些官样文章提出"标本兼治"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提法, 结果连标也治不了!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和尊严,需要凭借“权”或“钱”等外界因素,而非个人努力的话,那么拜金、拜权之势注定难以遏制。选秀、作秀、炒作、减肥,则称了女性为了购买“傍大款”服务的“硬性支出”。在此情况下,你怎能完全脱离这一现实背景,而寄望于单独进行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女性教育,来达到防止傍大款当小三的目的呢?
如果把社会上的不良之风都归到教育的失败,是不是“拍”错地方?当前世风日下,怪事迭出,不能说与教育没有关系,但主要的问题不是出在教育上,而是社会问题,表面出在贫富差距,分配不公上,实际上关健出在思想教育放松。精神文明滑坡,道德诚信缺失, 造成全民逐利,追求金钱财富严重过度!
中国从古至今大多讲究门当户对,权贵的女孩嫁权贵的儿子,穷人的女孩要想嫁富贵家庭一般都难,也就是说,她们要想改变穷的面貌,“傍”是一条捷径之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并不是傍大款、当三陪的女孩不懂。按理那些傍大款、当三陪女大学生,应属知识女性,这些大道理她们都知道,问题是当她们大学毕业遭遇就业难,甚至要面临着饿肚子时,有几个人会考虑尊严?有的女大学生读书就背着沉重的债,再找不到工作,你说压力有多大?我没有为“傍大款”的女大学生开脱的意思,只是想说,道德观念不仅取决于个人修养,同时更会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假如“我爸是李刚”还怕没工作,“我妈是富婆”还愁没钱花?就业越来越难,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这些都是造成她们傍大款、当小三与三陪主要之因。
在某些制度性或社会性的积弊没有清除前,不能过于苛责那些希望以攀附金钱和权力来获得安全感的女孩子, 要强调的是,如果个别女孩是这样,并不奇怪,如果一个大群体都如此,就要从我们这个社会找原因。在《非诚勿扰》节目里有一位佳丽说:“宁可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上笑”,这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赤裸的现实,如此人生现,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个社会反思?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市场社会中必然会出现“马太效应”,即财富和其他社会资源向富裕的一方集中,相信这些年来大家对这一原理也都有深刻的体会。女生的青春和美丽,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又如何能够跳得出“马太效应”的“磁场”呢?把女性作为一种消费对象,却这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大时尚。走进城市,你会看到琳琅满目的漂亮女性并列着产品广告;走进车展,你会看到靓女与轿车同展;还有人体宴,把美食放在美女裸体洁白的皮肤上……这些都是社会把女性漂亮视作消费对象。女人一旦经济不能独立,依附或傍大款就会依然存在。试问有哪个女孩不想嫁一个好丈夫,有一个稳定幸福的家,而要去当小三、当三陪?除非她有神经病。
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在校的教育与社会脱节,可能适当其反,即是学校教育得好,当她们走上社会,社会现实的再教育, 也同样会改变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说,女孩傍大款、"当小三"不应是教育惹的祸,根子还在我们这个社会。只有贫富差距缩小了,社会保障搞好了,老百姓衣食无忧,读得起书看得起病买得起房,精神文明水平提高了,道德诚信上去了,这些不良现象就会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