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反思与总结,就是明天创新的开始


对于今天的反思与总结,就是明天创新的开始

人类信息接收方式的变化,可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放在100年、50年或是20年前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1995年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计算机是286或386,先学的是WPS,DOS系统等,大学毕业99年出现互联网革命,相信那个时候谁也没想打今天的世界创造更多财富的正如那个时期预期的未来一致甚至更加不可想象。互联网刚发展的时期在北大、清华校园出现校园网,那时的清华BBS十分火热,教授们天天忙于不是研究自己专业而是努力学习如何使用五笔打字。那时的中关村电脑城我自己动手组装第一台计算机花费5000多元。那时人们探讨最多的是某某人因为互联网而一夜暴富,高科技股票大幅飙升,似乎人人可以不劳而获了。互联网未来用作什么更能挣钱,相信到今天还在不断的探索,那时更多的主流分析是首推教育与知识共享等信息交流将产生革命,但是由于商业模式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似乎都在探索中前行。新浪和搜狐等门户网站不断推出,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等新闻充数报间。新闻等数字媒体开始普及,由于其信息报道快速和读者的参与性更强,似乎已经给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挑战。

其实推论这场竞争的结局并不复杂,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工具,其中心任务是对于人们“眼球”关注度的争夺亦可以说是对人们时间的争夺。综合分析各个媒体优势其实不言自明,未来定式已经确立。其中心一点体现的就是速度快的战胜速度慢的。

也有人说电视的出现并没有代替报纸、广播,所以互联网的出现肯定不能取代传统媒体,其实那要分析下各个传统媒体存在的原因,才可下结论。

报纸优势是可以让人们自由选择时间、地点以及更方便地保存信息;

广播优势是可以让人们自由选择时间、地点以及完全解放人类眼睛;

电视优势是既能听更能看流动的媒体信息。

那好综合以上分析,未来最好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将是移动的、能看和听并便于储存信息的新媒体,到今天2011年也许未来新的媒体将是能实现:便携式、移动、可视听的互联网工具也许还要加上手机功能。现在是完全有能力实现的。

如果从时间效率上来分析,给它们从高到低排个次序也许是这样的:移动多媒体互联网手机式计算机(可伸缩屏幕)——电视——报纸杂志——广播。马克思说“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定在未来最大限度地节约人类获取信息时间的媒体工具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总结下各个媒体发展的时间来看:书籍类长时性媒体几千年——报纸、杂志类中时性媒体几百年——广播、电视等短时性媒体几十年——互联网瞬时性媒体不到10年(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实现人类更广泛的参与性和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一点也不为过)。

列宁说“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如果将现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表现出来的不足来看,值得反思和总结。

反思主要表现在信息量太大对人类及社会产生(本人大致归纳)以下诸多方面影响:

1、长时间缺乏身体锻炼,特别是户外活动时间减少,身体机能性疾病增多。例如:抑郁等精神类和颈椎病等身体机能性疾病增加。

2、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关心更多更应该关注的事情,自我为中心意识剧烈膨胀,厌学、厌工、厌世现象增多。例如:逃学、逃避工作,啃老、离婚和自杀现象增多。

3、由于社会满足紧靠脑力活动就能发家致富的岗位相应较少,社会矛盾突现,投机现象增多例如:炒房、炒股、赌博、卖淫、恶性犯罪率上升,道德水平下降。

4、社会走向更开放透明,意识形态领域交锋日益激烈,群体忠诚度下降。例如:政权更替、战争内乱频发。

也许今天您还不是很相信这些,但是这就是现实存在,也是不随人的意志转移的。今天暂时不再讨论互联网的弊端甚至电脑打字打多了,影响到人们的手写功能。智能拼音影响到人们的大脑汉字处理和反应。这些以后我将深入讨论。

我是不是可以大胆的推论出一个命题,那就是关于信息接收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发展的伟大动力之一呢?

我是做教育的,其实从另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到其实教育就是信息接收的方式,它的不可替代性是可视的、指导的、参与的信息接收方式,跟互联网教育相比你可以说出来你的信息,接收信息的反馈(老师解答)更加迅速。以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推导出“教师没有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是启发学生的思考,则现代教育的未来将是学校的消失,也有人说互联网不能代替学校因为有集体等各种因素,但是现代qq等实时互通工具的产生导致,学校最后就只剩下操场和教学楼可以参观使用的意义了,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主动求知欲望的基础上”。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学习欲望呢?能像孩子学习走路和吃饭一样学习吗?

好的,现在我们如果把人类接收信息的方式归总一下我们发现:通过视觉、听觉、语言、触觉、嗅觉、味觉等我们来给大脑提供信息并思考反馈信息给其他人。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我们的这些接收信息的方式将使我们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无可厚非的,看看我们都利用了多少呢?还能增加多少呢?或者我们走上什么误区了嘛?

我们现代的教育只是利用了视觉、听觉,是不是能利用嗅觉和味觉还有触觉甚至感觉来学习呢?

牛顿生于1641年到了1661年后进入伦敦三一学院,万有引力早已存在很久,但是这样总是天天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物理现象,距离今天也才被发现了350年,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事情值得思考或者是问个简单的为什么,也许明天还会出来千万个牛顿,谁是下一个各个领域的牛顿呢?人是最容易墨守成规的了,谁会是下一个打破常规的人呢?靠现有的教育体制,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我儿子5岁老师让背三字经,但是。。。。没有扬弃精神的教育,其结果显而易见我们是在教育下一代发明家还是在教育奴才呢?其实真有使命感在身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