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能成功引入"涨停板制"吗?


  

  中国新一轮楼市调控政策可谓用心良苦。从“限贷”到“限购”再到现在主要城市被“限涨”。楼市政策似乎正在朝戏剧化的方向演变。

 

  现在,我们的政策已经昭然于民。就是,在房价狂涨十年后希望能限制性上涨或涨停制。按照上海等地先行的规则是年8%涨停,比股市严厉三百倍啊。其逻辑也许是,中国的房产是“稀缺”品,所以贷款和购买数量要实行配给制,稀缺的东西就一定要涨,但是考虑到很多家庭还没有,所以不能涨太快。

 

  我们对政策的注解或误解应该是,第一,房价必须保持上涨;第二,不能涨得太快了;第三;从今年开始可能会年年涨停;第四,楼市需求强劲,没有泡沫。

 

  政府干预住宅商品这样的准公共产品本无可厚非,尤其是特殊市场阶段。世界各国都曾经和正在实施某种干预。最典型的是欧洲二战后的房荒时期,控制房价和租金及鼓励开发的政策十分强硬和有效。可是,任何住房干预措施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方法。

 

  我们翻阅世界经济史后发现。似乎没有见过以“涨停”为目标的楼市调控;我们没有见过以限制涨幅为手段的楼市调控,我们没见过能控制一个市场的价格年涨幅的方法,我们也没见过只控制最终产品(房产)价格不控制原材料(土地)价格的逻辑。

 

  总之,楼市政策开始逗你玩了。

 

   接下来的政策联想也许是,比如,上海今年没涨到8%?上海统计部门是否会报“涨停”?深圳如果涨了20%,深圳的统计部门是否也报涨停(10%)?如果2012年,楼市不涨反跌了,我们是否要取消配给制并出台“跌停板”制,比如每年只能跌3%。以保护投资者权益。

 

  中国的楼市应该有立杆见影的维护公平和自由市场的政策,比如公开官员的房产,重罚关空房的屯房业主,鼓励出租房产,给首次置业者房补和更优惠利率。

 

  也许,我们的政策制定的初衷就是需要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