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梧桐树”行动里的民主元素


“拯救梧桐树”行动里的民主元素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3月15日早晨,“老南京”王少明再次倔强地赶到南京市城市管理局,作为南京“自然之友”环保志愿者组织的一名成员,他连日来都在为即将因修建地铁而被迫移植的千棵梧桐树奔走呼号。他的愿望很简单:留住南京的“绿色之魂”!(18日广州日报)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3/18/5223910_0.shtml
记得有一段时期,我们时常会在一些城市看到这样的标语,“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当然,其他领域也不乏类似的口号,目的就是要呼吁市民的参与意识,不过,其中更多的是强调的责任。而最近正在南京上演的“拯救梧桐树”行动,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这句口号的完整含义,那就是已经开始激活民主元素,在强调接受管理责任的同时,更加重视参与管理的权利。
围绕修造地铁而展开的这场保卫梧桐树行动,已经持续了好多天,市民始终保持着格外的热情,舆论的关注的热度也一直不减。姑且撇开地铁该不该为梧桐树让路、现代城市建设该不该死守传统这些不论,仅从目前的博弈过程,无论是市民的执著,还是政府部门的回应,都让我们为彰显的民意力量和浓郁的民主氛围所震撼和感染。
一边是市民大胆建言,并且开动脑筋,为如何避免修建地铁伤害“城市名片”想主意,一边是南京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强烈的民意诉求表现出的充分尊重,不仅暂停了原定方案的实施,而且明确回应要尽可能优化方案,尽可能少搬或者不搬梧桐树,尽管方案尚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但仅就这种对等的交流、沟通,就已经让人充满了期待。
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去年同样发生在南京的“守卫报亭”事件。街头报亭原本是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出于城市发展规划等多方面考虑,政府决定予以撤销,这一动议迅速引来喧嚣的质疑声,后在充分听取市民意见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民意最终取得了胜利。将这两起事件联系起来,我们不难看出,民众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得到尊重,民主政治正在大步向前迈进。
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党和政府早就表明了坚决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态度,“拯救梧桐树”行动让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验到这些民主权利的质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迁就”民众的观点,而是让民意与政策意图充分“碰撞”,寻找更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的决策,这才是民主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才是公众所向往和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