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价格高过海外,由他去罢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2011年会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演讲中说到,我国将采取促进竞争、完善物流体系、转变和创新零售模式、减轻零售企业负担等措施,解决部分国际品牌奢侈品在我国的销售价高于海外价的问题。
我国一些商品的价格高于海外市场,尤其是一些中国出口的产品,在海外市场上反而比在其本土市场卖得便宜,这成为近期舆论关注的一个热点,有一些情绪激愤的人士甚至将其当作我国企业无视民生推高物价的一个例证来加以抨击。透过陈部长的这个演讲,我们看到,中央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准备着手解决。应该说,政府开出的药方,诸如陈部长所说的促进竞争、完善物流体系、转变和创新模式、减轻零售企业负担等都是切准症结的有效措施,但是,陈部长将推出这些措施的目的归结为解决奢侈品在我国销售价高于海外价的问题,这让人好生疑惑。
“奢侈品”,在无论哪一种语言当中,都是被打上了一个贬义色彩的概念,在汉语词汇环境里更是如此,一般地说,它是指花费钱财过多、享受过分的消费品。我们虽然不必对奢侈品进行道德上的批判,一个人有能力购买奢侈品,毕竟表明他已经富裕了起来,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有条件一掷千金购买奢侈品,那就表明这个社会达到了普遍的富裕,只是可惜我们中国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只有要足够的消费能力,他们愿意购买奢侈品,享受奢侈生活,那是他们的私事。其实,热衷于奢侈品消费的人群在很大程度上从事的是炫耀性消费,他们以拥有奢侈品来显示其所享受的尊贵生活,奢侈品的生产和销售者正是迎合了这部分人的这种心理,以高价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奢侈品并不像普通商品那样完全由生产与销售成本来作为其定价的核心依据,而是以其品牌效应来作为定价依据。如果一款名牌奢侈品仅仅按其成本来定价,价格固然可以大幅拉低,但奢侈品也就沦为普通商品了,奢侈品的爱好者就会弃它而去。
据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量已经高居于全球第二的位置,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但尽管如此,奢侈品仍然只能是少数人享有的。因此,政府对于奢侈品的高价,大可不予理会,即使确实高于海外市场,也完全可以让市场来进行调节。如果政府动用行政资源,像对待普通的民生商品那样实行价格管理,那是用错了力,既不会讨奢侈品消费者的欢心,也浪费了政府的行政资源。其实,现在民众纠结的是奢侈品市场以外的普通商品,尤其是一些事关民生基本需求的日用消费品和主副食品,也出现了境内市场价高于海外市场价的情况。前一时期有媒体报道称,在邻近香港的深圳等地,市民经常在节假日到香港采购日常生活用品,从一般的衣着到酱油、醋、洗衣粉等小件物资,大包小包往回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物品在香港市场上的零售价竟然比深圳低,而细看这些商品的产地,却都是来自内地的厂家。这才是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并推出有力措施给予解决的。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要努力改变内需长期不振的格局,提升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增加民众收入是一个方面,但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方面是理顺国内市场的价格机制,减轻商品流通环节中过高的税费负担。前不久,山东一位政协委员对“馒头税”提出了质疑,揭示了我国普通商品中过高税收的问题。这种过高的税收,使企业的经营成本高居不下,普通民众有限的收入只能应付日常生活的开销,内需市场也就无法活跃起来。因此,政府要振兴内需市场,其着力点不能放在只有少数人享有的奢侈品市场上,而是应该放在关系到民生的日常生活用品上,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降低其中的税费成本来降低日用消费品的价格,让利于普通消费者。当普通商品的境内外价格倒差问题解决了,奢侈品的价格的理顺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