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库兹涅茨理论: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与国民经济规模负相关。
从经济数据上看,我过的外贸依存度仍然偏高。
当2008年经济危机展开时,受制于外部需求的迅速萎缩,对外依存度从2007年的70%下降至2008年的60%。国民经济也在2008年出现明显的增速放缓,某些经济指标和外贸指标甚至在随后的2009年局部出现负增长。
这是很好理解的。
长期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导向型经济直接带来了长期内需的疲弱。国民经济不得不维系于外贸经济之上,内需继续受制,外需继续备受依赖,加之政策扶持,对外依存度也因此居高不下。所以我们悲哀地看到,经济增长了,对外需的依赖却更强了,经济也从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实则是已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对经济强烈的一元追求,也与日俱增地衍生出整个国家的短视和不幸。
因而,诸如粗放野蛮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如梦魇挥之不去。一方面是出口产品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竞争力缺乏、需求弹性大,另一方面却是对资源的疯狂开采和对战略性资源顽固的进口性依赖。
加之,90年代的汇率调整对外贸的刺激,外贸依存度由1990年的29.98攀升至2001年的43.98。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部需求变得如此的巨大、广阔和美好,以至于我们漠视了所有忧虑、所有失衡、所有枷锁。对外依存度也一骑绝尘,仅三年之后就高达70.01%。
这才有了国民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乏力,这才有了今天令国民疯癫的通胀。
易纲说巨量外汇是通胀的根源,如果命题成立的话,那么我想说经济模式则是这种根源的根源。
一方面高消耗高污染低福利低物价的经济模式造成了环境和资源的损害,也导致了经济质量的徘徊不前、社会内在的积贫积弱。这样一种模式的基础是不稳定的,高消耗、低物价终究会伴随着规模增长和套利行为而难以为继,高污染、低福利则伴随社会矛盾和内需不足,这意味着国家不得不付以沉重的转移支付来维持社会和经济本身不至于瘫痪。中国的国家负债其实不像数据上的那样微渺。
另一方面是这种模式下对外贸导向的过分倚重,以至几乎绑架了整个国民经济,并带来国民对通胀的哀怨。从一开始,大量的商品被制造被廉价地运往国外,生产者得到外汇并兑换成人民币,继续流入生产环节,直至形成循环。在这个循环中,作为一种必要支付手段,外汇不可避免地被激增,人民币长期面临升值的压力。此外,在这个循环中,资源被消耗、环境被污染、物价被上扬,即是说所有这种经济模式赖以生存的基础都会消失。若想要一直维持经济上的数字增长,还意味着不得不扩大货币供应。(90年代以货币的紧缩压制住了通胀)
于是在内需疲软的情况下,加上国家出口退税的诱惑,大量商品不断地流向外部,造成国内社会实际商品总量的长期增长乏力甚至减少。在有限的商品面前,大量的货币供给又形成了国内商品价格的高企,国民才有了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困惑,也才有了我们连年膨胀的大国假象。
这种经济模式下的增长实质上只是用中国举国之人力、资源、环境对全世界的一种补贴。中国从中换来了规模和数字,世界获得了质量和利润。但愿我们、我们的国家都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这就是我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