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机关的最新消息,2010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实现向社会公开,全年共有74个中央部门亮出账本,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关于基本建设项目和行政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公开问题,国务院称2011年暂采取统计的方式。
基本建设项目和行政经费预算、执行情况是经人大批准的预算向社会公开,本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但这些年来,这些数据却成了某些政府部门自己的秘密,总是遮遮掩掩,或是难以启齿。比如,公车改革提了多年,到现在仍然没有答复,公务浪费依然严重。这一方面说明有关方面过去对此重视不够,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监督机制仍然不到位。否则,为何该公开的东西,总是言辞恍惚,要不是心里有鬼,就是要拖延时间,准备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晒账本是好事。但财政公开需要人民的监督。在目前环境下,刘志军的铁路项目一味追加建设造价;光中介费就贪达8亿多,广州亚运会由几十亿追加到几千亿未经人大的任何通过。财政公开不是单纯的晒账本了事,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真正从根本上遏制过多的行政费用,为民造福!
近几年行政费增长过快,超过了同期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增长水平。根据财政部综合司研究报告,1978年---2006年,中国行政管理费支出年均增长19.3%,明显高于同期财政支出13.7%和GDP(现价)15.6%的年均增速;行政管理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4.7%提高到2006年的18.3%。而国际上多数国家行政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多为10%左右。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何振一说,“目前,行政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大概在20%左右,这是从来没有过的。”(2010年11月15日《中国证券报》)
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富裕,极少数地区群众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财政收入每年增加有限,而需要办的事情很多。从这个现实出发,对行政费必须实行从严从紧控制的方针,必须节俭。去年底,凤凰网刊登了学者对行政经费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行政费用已经占到GDP的20%以上。笔者认为,适度宽松的行政经费有助于保障国家行政体系的有效运转,这是维持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代价,公众通常没有太多意见和不满。然而,行政经费毕竟是纳税人的钱,纳税人在依法缴纳了税款后,能不关心税款或行政费用的使用去处吗?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各个行政机关不仅要对纳税人负责,更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庞大的国民财富不能像悬浮在空中的无主财产,如果各级行政机关不好好使用,这将是全民财产和民生的不幸!
这些年,我们吵着精简,却没有真正做到精简。据报道,陕西渭南市临渭区文化局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编制是8个人,在册领工资的人数竟有近70人。许多单位就是编制减下来了,领工资的人头却有增无减,行政费用又怎能省得下来呢?
不少地方办事比着豪华,一个个楼堂馆所富丽堂皇,一座座政府办公楼赛“白宫”,许多市政建筑是当地城市最豪华的建筑。以致有的地方出现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鲜明反差。这样都比着豪华,有多少钱花不完呢?
还有官员享乐也“与时俱进”,这些年消费增长可能并不比财政增长和GDP增长的幅度小。官员的坐车越来越高级,基本上三年一更新,一辆比一辆豪华气派。另外公款吃喝愈演愈烈,年年“禁止”,年年攀升,花费也越来越高。还有开展活动,动不动就讲究“大动作、大场面、大手笔”,花钱如流水。如此这般,行政费用不高才怪。
政府部门预算的行政经费增加的多了,社会福利开支相对应就减少了,人民的幸福就缩水了。这不仅不利于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和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也助长了某些不正之风;这既不符合增加国民收入、拉动内需要求,也不符合降低税收、改善民生发展战略要求。目前行政费用不断攀升的势头还在继续,可能还会不断创新高。降低税收,还富于民,必须从减少行政费用开始。由于一些行政费用开支陋习积重难返,必须痛下决心,制定非常措施,采取强硬手段,严格抓好落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才可能遏制行政费用居高不下的态势。
中国行政费用之高为何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