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机关后勤购买服务的几种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各个领域不断深入,机关后勤服务也不能独善其身。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杭州市机关后勤服务在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手段、服务机制、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形成了以下三种主要的管理模式。

  一是传统管理模式。目前,杭州市绝大多数行政机关后勤服务由下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或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承担,而下属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为财政核拨给机关的物业管理费或其他形式的经费补助。如杭州市财政局、杭

  州市工商局、杭州市公安局等。

  二是自办后勤服务与购买服务相结合。随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后勤服务改革的深入,全市部分机关除了自办后勤服务以外,已在部分服务内容上实行了购买式服务,尤其是保洁、保绿等。例如杭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杭

  州市综合大楼管理处、杭州市林水局等。

  三是向社会中介服务业购买服务。除了上述两种后勤服务模式,杭州市有小部分机关的后勤服务已经基本实现向中介机构购买服务,即通过公开招标或其他方式,将机关部分或全部后勤服务项目交由社会专业化公司承担。如中级人民法院。

  传统管理模式依然是杭州市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所采用的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以保障为主要目的传统后勤服务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改革的焦点与热点。

  1.高投入、低产出,经济效益低下,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长期以来,把后勤部门当福利事业来办,强调服务保障,不讲求经济核算,这种状况带来的是机关臃肿,大小机关各设一套后勤服务机构,形成庞大的后勤服务队伍。

  2.缺乏动力机制,效率、质量不高,不符合效能机关要求。一是缺少自主机制。机关后勤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不分,在管理中过多依赖行政手段。二是缺少利益驱动机制。机关统收统支,职工的贡献大小难与经济利益挂。三是缺少竞争机制。经费上有保障,只为机关服务,无竞争对手,无经营风险,竞争压力和竞争本能消失

  。

  3.大而全、小而全,服务体系封闭,不符合统一市场趋势。长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后勤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后勤管理服务体系,后勤服务资源无法流动、共享,市场中介服务业接收不到机关后勤服务需求的信号,单位后勤服务需求与社会供应产生脱节。

  4.物业管理费标准设置简单,不尽合理。目前杭州市机关执行的物业管理费标准 50元/m2/年(2002 年制定,不含传达保安、消防和接待、收发、装修等),其参照物相对单一,标准设置过于简单,不尽合理,与单位人数、人流量、公众服务面积、电器拥有量等不挂钩。据对 11 家具有代表性的办公楼宇物业支出费用调研,平均物业支出水平已达65.76 元/m2/年(均未含电梯运维和会议管理服务),电梯每梯 680—3343 元/月不等,平均每梯 2300元/月。物业管理费标准之外许多单位仍有专项物业管理费用,形成单位之间物业管理费用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