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资金不足,谨防天灾变人祸


3月11日,也就在中国的“两会”期间,日本近海遭遇九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情状惨不忍睹,举世震惊。然而,比举世震惊还要震惊的是,日本有四处核电站竟然发生爆炸和泄露。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岛国,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堪称世界第一。日本民族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民族,著名的“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就出自日本企业。然而,这个拥有世界十分之一核发电设施的精工国度,其核设施却未能经受这次天灾的洗礼,据报道有4座核反应堆发生泄漏,形成“人祸”,确实令人“不可思议”。日本的抗震技术真的没有达到这种高度吗?非也。日本人当然不会铤而走险,然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和心存侥幸的心理,使其忽略万全之策。孔子说“过犹不及”,圣人之言,千载流传,颠扑不破。

 

因事而起,由感而发,不由想起中国即将拉开大建快上序幕的保障房。住建部下达了今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的“死任务”,各地政府也进京接受了这个“军令状”,而对于相关的资金落实则语焉不详。住建部对这1000万套的资金估计为1.3至1.4万亿元,而我的估算无论如何也要1.8万亿元(详见地方政府有能力建1000万套保障房吗? )。住建部早期表示将给地方政府财政补助1千亿元,后来有传闻将给地方补助5千亿元,总理在两会后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保障房资金落实的问题这块,中央今年将向地方补助1030亿元 ,不到总量的十分之一。对于本来就脆弱的地方财政来说,面临教育、医疗、社保等诸多支出,“土地财政”这半条腿又被调控政策所缚,资金缺口可谓天文数字。当总理被问到如何解决保障房的建设资金的问题时,也同样没有具体的答案,只说“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诸此之语。

 

大跃进的危害往往始于上面的“信心”。以过往政府管理的惯性,任务将被层层分解,最后落到基层,已经是不可能以常规的方法完成的任务。地方政府为什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往往是因为上面的政策无法执行但又不能不执行,诸多荒诞之事就随之产生:上面要节能减排,下面就拉闸限电;上面要经济增长,下面就暴力强拆;上面要与国际接轨,下面就把政府办公楼建得像美国的白宫。对于保障房建设,尽管总理要求“保障房的设计、建设必须有高标准、高要求,确保质量、安全和环保”,但如果资金准备得不充分,任务分解下来,是否又会成为不可能以常规的方法完成的任务,需要基层政府和承建商“另想对策”?

 

早在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8条中就曾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然而,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至今一直没有达到这个比例。总理在两会期间感慨于此并承诺“我明年一定把这个‘账’还清!”,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这个没有得到按计划投入的教育领域,学校的房子机会无一例外地被地震摧毁。希望保障房建设能避免不切实际的大赶快上,按照各地的实际条件,脚踏实地的完成,对于由天灾而引起的人祸的教训,不能再重蹈覆辙。

 

如果人类不改变其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方式,妄自尊大,以往自己无所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一节制的话,那么将来毁灭人类的,就一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科技。老子说,尽管“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看似万物之灵,却不能忘记下面的真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