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孩为什么不想做贪官


思想道德建设谁来管?在全国政协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卫生部原部长张文康表示,目前,学术造假、公务员腐败、奢靡之风流行均现思想道德建设的短板。他举例说,有的小孩在被问及长大后的理想时,竟表示“想当贪官”,因为贪官挣钱多,这是现实的也是可怕的。

立志当“贪官”,而不是科学家、军人等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无比光辉的职业,从这些小孩的口中,我们多少能读出点童言无忌的味道。可是,我们转念一想,被视为祖国的花朵的小孩有这样的想法又非常非常地可怕,因为“贪官”毕竟不是什么“好东西”,孩子们立志不做“好东西”,怎能不恐怖呢?现在的问题是,小孩“想当贪官”只是个思想道德建设层面的问题吗,恐怕不是这样的。

首先,小孩本是一张张白纸,他们之所以“想当贪官”,无非是受到了“表率”示范作用的影响,并且贪官越多,贪官们活得越滋润,这种“表率”作用就越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孩“想当贪官”其实是社会不良生态作用于孩童幼小心理使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就说:如果说有垮掉的一代,那是因为从上一代就已经开始垮掉了。所以说,小孩“想当贪官”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更是反腐倡廉,惩治贪腐问题。

其次,小孩“想当贪官”舆论氛围也难脱其咎。我们对此都深有体会,通常贪官落马后我们的媒体跟踪报道时,往往不是在报道贪官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多么大的危害,给人们带来了多么巨大的损失,而是在争相渲染他们的生活有多么“腐化”(奢华),包了多少个“二奶”,玩弄了多少个明星等等,由于正确的是非观还没有形成,贪官们的奢华生活于是就在一些小孩的心目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原来当贪官并不是那样可怕,而是一件非常令人向往的事情。小孩“想当贪官”的外部环境于是得以形成。

最后,小孩“想当贪官”还与整个社会价值观、成才观的扭曲有关,“为达目的不折手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一切向钱看”、“有钱能使鬼推磨”观念的形成和无序传播使得孩子们过早地失去了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成才观的机会,孩子们尽管不明白“贪官”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是这种无意识背后的现实足以让人“闻者足戒”。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强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迫在眉睫了。

据我所知,印度绝没有小孩想当“官”之说,更别说贪官,那里的小孩的愿望都很朴素,那就是做科学家和企业家抑或诗人。原因何在,我想,主要在于那里的官差不是个好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