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调查就知道公务员幸福感最高
国内一份调查显示,七成半被调查者自认“幸福”,女性、老年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以及负责人群体的幸福指数相对较高。经分析发现,我国青年人幸福感最低的状况与国外研究结果不一致;此外,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已成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 (人民网)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类似公民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时有出笼,尽管其数据的真实性、可信度等一直受到质疑,甚至于引来不少“被增长”、“被幸福”惊呼,但似乎并不妨碍相关调查报告发布的热情。
经济社会在发展,民众生活在改善,幸福感理所当然地应该“水涨船高”,展开相关调查,给专家提供理论数据,给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给民众提振生活信心,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动辄收入增长多少多少、幸福指数提高多少多少的调查结论,却往往与大家的现实生活感受大相径庭,因而,这些数据已经越来越提不起公众的兴趣,甚而越来越对此感到反感。
姑且不说七成半被调查者自认“幸福”是否经得起现实的推敲,单就“公务员幸福感最高”这样的结论就很惹人发笑,这一点还用你辛辛苦苦花费大把的精力和大把的银子去调查才能得出结果?这一点还需要通过所谓调查进而煞有介事地告诉大家?一年强似一年的公考热,看着成百上千甚至数千人争抢一个岗位;一直以来收入分配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始终是机关公务员群体;在职时收入福利是普通民众的N倍,退休金依然差距如故;在医疗、养老、住房保障方面明显的优越性,等等,等等,不用你调查,我就知道公务员最有幸福感。
不但如此,诸如“家庭月收入越高者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越高”,“有自有住房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于租房居民组”,等等,同样都是些常识性的东西,大家心里都明白的很。占整个社会成员小部分公务员群体,无疑占据了那七成半认为“幸福”者的多数,一而再再而三的幸福感调查排名,更像是一种炫富,只会一再地给公众带来痛感,令大家滋生更为灰心、沮丧的情绪。
老百姓固然羡慕公务员职业,因为收入高、福利好、待遇优厚、保障性超强,但不会天然地妒嫉、仇视公务员群体,因为社会转型期种种制度未能转轨、完善,大家只在期待早日推进改制破冰,根治各种社会不公。有关部门不是沉下去,调查当下哪些问题比较普遍,哪些矛盾最凸出,哪些制度更迫切需要改革,进而为政府决策和制度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却只在一个所谓的幸福感上乐此不疲地玩数字游戏,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