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原名“守望者”(1999年创建),2001年5月改为“个”网站,2002年1月后来建立“个”社区(侧重诗歌、小说、前卫摇滚和电影。),2004年6月社区关闭,其间被黑客袭击三次,搬过四次家,到现今走过将近十年曲折的路程。“个”是中国严谨面对“现代诗”文本并注重诗歌建设以及提倡“个人写作”最早的网站,也是“现代诗”在网络的重要现场之一。“个” 最早的建站宗旨为:个人写作、个性写作、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传播文化。所以“个”反对趋炎附势的写作;反对权威,反对将某人的观点作为检验作品的唯一标准。我们欢迎有独立品质的写作者,期待着各类杰出文本和独特见解的直接碰撞。
2001年发生在“个”、“唐”、“诗江湖”、“橡皮”的论争,沈浩波在“诗江湖”说:网上出现了许多新人,目前诗歌论坛已经成为先锋诗歌的现场。此时南京的韩东也就网络的常识作用阐述了看法,可他在介绍网络出现的诗人时,则露出网络警察的嘴脸,他列出一帮诗歌网虫作为自己提携新人的证据,还故意讥讽地说:“那些责备网络写诗,一概称之为垃圾和口水的人却从来没有写出过什么好诗,从来没有写得像我上面列举的青年一代那么好过。他们的指责是基于某种理论逻辑?还是嫉妒?至少是毫无意义的。”本人据此发表了《不与韩东商榷》一文,大加鞭笞口水诗,“口水化诗歌有危害是显而意见的,天然的诗一般没什么危险,只是有本真的东西可能不被理解……”,同时表示了对“下本身”写作的质疑,此论争后,伊沙、黄海创办了“唐”、杨黎、乌青创办了“橡皮”、韩东创办了“他们”。后来南人、沈浩波想与我和周超合作,筹办“诗江湖“改版,由于我个人反对当时小圈子内部互相吹捧还有对建站的创意产生分歧,开始改版”个“网站,提倡追求先锋艺术的同时注重趣味性、与受众的可沟通性。诗歌方面侧重对作品选择的严谨和对诗坛及文化界风气的针砭。
《个》网刊与《个》刊
有了“个”网,民间写作的诗歌网络里终于多了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对文本严苛、对风尚质疑的浑厚声道。2002年5月-2004年6月任知与徐江、魏风华编辑“个”网刊多辑,致力于推介的是一些比较沉隐不事张扬的诗人。其中徐江《世纪初,当诗歌遭遇网络》和任知《2001年诗歌网站热点透视》(两文同刊载于《个》网刊2002年第一期)和第四期网刊同时推出的查尔斯·布考斯基电子诗集(伊沙、老G译)产生极大影响。魏风华在编辑《个》三期网刊时说:“本期诗歌标准将与以下明晰或模糊的词语有关:俭约,纯粹,质地坚韧,有味道并且准确;它是有力的,或向着某个方向尖锐着,它是属于内心的。”,对于网站提出了纯诗的概念和独立先锋品质。同时本人为美国《新大陆》、《诗歌月刊》、《敦煌》、《中西诗歌》等诸多刊物编辑组稿推介“个”诗人和编辑天津诗人小辑。2004年3月本人主编的民刊《个》出刊(辟有诗歌、小说、文献三个部分,在津的君儿、魏风华、奂孚、宋崇元和辽宁的梁静秋、四川的楚斯给了实际性的资助,封面及内页周超和杨鹏设计),刊发了伊沙、徐江、于坚、杨黎、桑克、宋晓贤、张海峰、岩鹰、任知、魏风华、东岳、冷眼等诸多实力诗人作品,其中的文献《从叛逆者到责任者——诗人严力访谈》和伊沙的《仓央嘉错情诗》为首发重头作品。同年4月中旬本人将此刊带往北欧-中国昆明北欧奈舍诗歌节传播。目前的“个”网站(http://cq.netsh.com/bbs/871538/)继续秉承一以贯之的现代的、民间的、先锋的立场,同时将现代诗理论建设与呈现现代诗写作者的文本为己任,逐步改变“新诗”与“现代诗”混居的不良生态。2008年7月-12月,我与魏风华、康蚂重新开始编辑网刊,目前共出三期,2009年1月纸刊第二期《个》刊出版(封面设计边锋、内页排版杨鹏、校对李珊),此期的“新锐”封原、胡均、刘天雨、发小寻、风羽、孟雁、(王彦明、嘎代才让、卢宗宝在“现场1部分”)等诗人首度入选本刊。“现场1”主要呈现核心同仁的作品(处于成熟期比较潜隐的“70后”诗人以及由新诗转化到现代诗的中年诗人)其中的陆陈蔚、康蚂、李东泽、了乏、梅花驿、起子等为主要推介诗人,同时君儿、任知、姚风、东岳、魏风华、辛泊平等诗人作品也在其中。“现场2”主要作品有徐江的《花火集901-1000》和伊沙的组诗《诗之堡》以及诗人唐欣、严力、贾薇、邢非、李伟等实力一线诗人的作品。本期文稿首发了徐江与侯马的两篇对谈(《落叶纷飞中的问与答(徐江)》主要阐述《杂事诗》的缘起和创作花絮以及诗人的某些生活轨迹;《真实诗歌:中国的、现代的、批判的(侯马)其中有诗人侯马的“手记写作”过程的演绎以及长诗写作内部问题)。任知的《新诗与现代诗刍议》则是有效地梳理了新诗与现代诗的概念,以及现代创作本体中模糊的问题,对于很多作者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个”诗人群于现代诗之都
天津之于现代诗已不是常说的重镇,而是提倡现代诗写作全国的中心。也是诗歌理论建设的中心(见《天津之下》)。“个”网站是现代诗实力诗人的呈现的第一现场。“个”这十年人员更替频繁,最初由任知创办(由于创办人和网站管理者在天津,所以“个”网的核心也以天津诗人为主)。其间欧亚、崔恕、晶晶参与,后徐江、宋晓贤、张海峰、唐欣加盟。2008年5月众多沉隐实力的诗人成为“个”同仁,逐步形成了“个”现代诗人群,成为影响全国的实力诗人方阵。
“个”诗人群:任知、魏风华、康蚂、君儿、唐欣、宋晓贤、张海峰、阿翔、邢非、东岳、刘川、天狼、冷眼、鲁布革、独孤九、辛泊平、马海轶、吴建明、李东泽、孙家勋、独化、姚风、发小寻、原委、封原、陆陈蔚、梅花驿、唐突、刘天雨、风羽、了乏、那勺、马知遥、孟雁、胡均、张侗、起子、邢昊、嘎达才让、德乾恒美、王彦明、安卡、刘脏、鬼狼、卢宗保等诗人。
“个”诗群诗歌倾向
(1)“个”现代诗人群,坚持独立、先锋、现代的品质,它不像“他们”、“橡皮”、“不解”抹掉名字很难辨别作品的流派,并对时下在网络肇事上各类“低贱”流派写作鄙夷不屑。“个”诗人是坚持“个人写作”的诗人群体,每个人求同存异,尽管风格不同,都追求属于自身创作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指向是追求现代诗的纯粹性。
(2)去“新诗化”,就目前新诗和现代诗依然混居的状况,很多诗人从新诗转化到现代诗创作,新诗中意象和隐喻遮蔽了诗歌表达的意图,而且很难直抵核心。进入现代诗是种脱胎换骨,弃绝新诗还要保留诗人的个性中特质部分,将内心的核心转化为对现实生活的呈现,而且丢掉传统美学的价值观,直接地介入现场。现代诗强调一种智性和审慎的态度,创作中这个过程是一个必然阶段,一方面多种风格的尝试和不断淘洗自己是有效的途径。 “第三代”只留下某个诗人的几首作品和喧嚣的气息,“个”诗人则以踏实稳健地写作,低调沉隐的态度面对潮流,同时对目前现代诗中“口水诗歌”、“意淫诗歌”、“故事会诗歌”有独立清醒的认识,强调内在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现代诗口语只是其表征,一方面是开放外延的,对现代诗的可能性进行无尽的探索,同时另一方面是内敛决绝的。诗人的创作是生命与上帝的对话,顿悟的可能是在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这是诗人一生的修为。诗人不见得有多么博学,诗人天性使然,但是不能没文化,如果陷于无知就可怜了,一个诗人的纵深发展依赖天才更依赖底蕴,因为天才微乎其微,常人遍地,底蕴不是简单的知识结构,而是完整的现代观念其中包含着虔诚和敬畏之心,还有在现实中得到滋养。光读诗而不读书无趣味是远远不够的,会对视野局限,译诗或古诗必不可少,起码要对五四以来的白话诗致朦胧诗、第三代、甚至海子及知识分子写作有个普范的了解,并且对目前的现代诗(口语诗)有一定认识,目前现代诗有很多误区,网络没了门槛,而现代诗的门槛很高而且越写越有难度,它目前处于开口状态,需要不同风格不同性格不同见解的诗人共同创造。所以民间立场、现代意识和独立写作若要加上“先锋”的话,也要真“先锋”,指向决绝的创造,让真正诗歌品质凸现,呈现现代诗的可能性。
(3)“个”诗人群之所以提出来,是想区别于各个流派创作,规避“第三代”那种群氓行为,致力形成一个以打造实力文本、集约创作成就的群体,每个诗人以独立形态进入历史,也就是毕己一生写最好的现代汉诗。目前网络中的模仿写作盛行,不但口水化依然存在,而且诗人连外在姿态也模仿,通过诗歌塑造形象,或自恋自负或自轻自贱。“个”诗人弃绝模仿性,模仿是初级阶段,首先取其精华,发现优秀诗人作品的优点,是以丰富自身为目的。其次“性情写作”是不可靠的,单一路的性情展示长了会令人生厌。对于进入成熟期的诗人,则是将诗歌写作融入日常,将细微之处的才华与心理预期的意图和意识同期抵达。
(4)现代诗人“个”的意识
法国作家菲利普•迪昂(《37度2》作者)在访谈中这样说:
a)“无论什么人写文章,对你赞美或者批评,都不要去理睬。”
b)“不要听信任何人的话。”
c)“如果有人偷偷地从旁边窥视你,那么你就立刻跳起来,给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d)“不要评论你自己的作品,根本没什么可说的。”
e)“不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或者为谁而写,而是要把你最终想说的每一句话都写出来。”
(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