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新能量


  编者按: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指出,奥巴马总统将于二○一一年一月十九日,在华府正式接待进行国是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以促进美「中」共同利益、化解彼此的歧见,并加强合作因应区域及全球性议题和挑战。随后,美国国防部发言人莫瑞尔于十二月二十七日表示,国防部长盖兹将于二○一一年一月九日访问北京,并于十三日及十四日,分别到访日本和南韩。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访问时强调,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和中国外围安全环境依然复杂,影响国家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同时,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以达成,二○二○年前实现机械化,并在信息化取得重大成果为目标,积极提高军队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为核心,并具有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量。
  在此之前,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乌伊拉德,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专访时指出,中国发展以击沈航空母舰为目标的「东风二十一D」反舰导弹,可能已经完成设计和测试,并进入研制及「初始作战能力」阶段,未来将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具体威胁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此外,对于美国及盟友而言,中国的「反介入」和「区域封锁」能力,整合了防空、导弹、巡弋飞弹和潜舰等先进海空军武器系统,将对亚洲地区的岛屿国家构成威胁。
  二○一○年十月间,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在「战略亚洲二○一○~一一」专书中,登载研究报告;随后,美中情局外围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亦在其发行的「中国简报」分析文章。这两份文件针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新能量,提出深入剖析,其综合要点如下:
   第一:中国的领导阶层普遍认为,发展强而有力的军事能量,是推动「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同时,中国必须拥有具体的军事吓阻能力,以取得「遏制台独」的优势地位;此外,中国为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也必须建立跨越台湾,维护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印度洋地区海空航行安全,并能有效保护专属经济海域资源的军事能量。
  目前,中国战略规划圈的主流意见强调,单单依靠美国的力量来维持全球公共领域,和世界重要资源生产地区与国家的稳定,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中国方面有必要发展足够的军事能量,以共同维护主要能源与资源生产地区和国家的和平稳定,并保护这些资源能够顺利运回中国;同时中国出口的各项产品,也能够平安顺利地运往世界各国的市场;此外,中国的跨国企业在世界各国的投资,也需要中国吓阻能量的保护。
  第二:依据中国近年军事预算支出比重、军备进口及技术输入的项目质量,以及积极推动新军事变革的具体内容观之,中国增强的新军事能量重点包括:(一)增进军队「机械化与信息化」能量,并强调必须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发挥战力;(二)为因应黄海、东海、台海,以及南海地区战略环境的特殊性,中国积极发展应变计划的军事能量,例如,指挥管制、联合作战、电子作战、长程奔袭能力、快速反应与部署、多管火箭攻击能力、岸置攻舰飞弹封锁能力,以及持久战的支持补给等;(三)发挥核动力潜舰及柴电潜舰的战力,以有效吓阻第三势力介入台海、东海,以及南海地区;(四)积极克服核潜舰与指挥管制中心,沟通顺畅与安全的技术瓶颈,待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建构完成后,中国将可在东海及南海地区,联合核武导弹、战略轰炸机、中程巡弋飞弹,以及核动力潜舰,组成战略性核武吓阻能量。
  第三:整体而言,中国在近年以来展现的兵力投射能量与活动,主要包括:非战斗性的撤侨行动、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任务支持、人道救援与国际性的灾害救援活动,以及国际航道运输线的安全维护。关于中国未来兵力发展的项目则包括:(一)中长程运输机;(二)空中加油机;(三)大型两栖登陆舰;(四)航空母舰及舰载战斗机;(五)全球卫星定位导航体系等。
  美国战略规划圈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国积极发展新的能量,一方面可以增加其成为「负责任的利益关系者」角色与功能,与美国一起分担维护国际环境和平稳定的责任;但是,另一方面,当中国的整体军事能量强化到一个程度时,其也将具体地威胁美国长期主控全球公共领域的领导地位;此外,中国开始积极参与跨区域的兵力投射行动,将为中国累积实战经验,并进一步提升其军事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