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是中国公共政策的关键议题之一。最近《麦肯锡季刊》的一篇文章,我以为是普通民众消除对中国收入分配几大误解的必读文献之一。特此分享读后心得。
麦肯锡中国企业经济学家理事会的部分专家最近聚首北京,探讨了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政策选择。讨论发言的主要内容刊载于麦肯锡的自有媒体,根据会议纪录,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投资回报率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是稳定下降的趋势。如果这个趋势持续,投资不可能持续,依赖投资驱动的增长也不可持续。投资率高,主要是因为储蓄率高。
误解一,中国国内消费不足是因为老百姓的储蓄率居高不下且一直增长。
其实,研究表明,居民部门储蓄率没有显著变化,倒是政府部门的储蓄率增加得比较快。通过分析各个部门储蓄占GDP的比例,企业储蓄占GDP的比例也比较高。事实上,居民部门收入占GDP比例在过去10年里是显著下降的,且下降幅度比较大。普通中国人之所以消费率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收入减少,而不是因为储蓄增加。比较政府、居民、企业这三个部门,居民收入比例在下降,政府部门收入比例在上升,企业部门收入比例也在上升。而居民部门收入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收入在下降(1995年以后下降更明显),个体企业收入也在下降。
误解二,政府法定最低工资可以提高整体居民收入。
通过对劳动和资本关系的研究,发现这两个要素的替代性极强。工资增加了,就业就会增长得慢。资本和劳动间替代弹性表明,当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价格增加1%时,就业会降低1%。这说明政府力推的最低工资制度作用有限。地方政府把最低工资提上去了,就业就会降下来,反而会加剧收入分配的问题。结果,涨工资不是增加了全体劳动者报酬,而是减缓了就业增长速度。
误解三,地方政府争相抬高最低工资有利于改善各地收入分配。
现在学界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最低工资制和集体协商制不可持续,担心这两项政策可能把蛋糕变得更小。根据官方数据,目前中国受最低工资制度影响的人不到5%。各地方政府竞争性地更新最低工资水平,短时间内工资增长会很快,但很可能要面对不可持续的后果。
误解四,社会保障缴费越多越感安全,越敢消费。
中国社会保障负担特别重。粗略估算如下:基本工资的28%是养老保险:企业交20%(员工基本工资的20%),员工个人账户缴8%,;职工医疗保险:企业交基本工资的6%,个人交2%,两项相加是8%。以上总计36个百分点,再加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差不多要占职工基本收入的40%。这个负担不可谓不重,既影响就业的增长,也影响劳动者收入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信息不透明几乎使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完全失去对居民消费的正面刺激效果。美国政府每年会给每一个纳税人寄一封信,明确告知该纳税人退休后,每月有多少来自社会保障的收入。但由于政府尚无法提供这个信息,普通中国人对政府社会保障制度能给自己晚年生活带来多少确定收入全不知情,也就根本不可能把它当成一个未来的可靠收入来源。未来犹在五里雾中,今时又如何放胆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