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楚源集团发展探秘


  沐浴着冬日的阳光,记者来到“鄂南明珠”湖北省石首市,探访一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民营企业——楚源集团。该集团位于石首市张城垸高新技术园区,占地1.8平方千米,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自西向东途经生产区全境,一路呼啸东流。

  楚源的历史,是一部风雨兼程、顽强拼搏的创业史,是一部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创新史,是一部继往开来、奋勇攀登的发展史。斗转星移,近30载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一个村办小厂渐进成为扬名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型化工集团。当初“筚路褴褛,以启山林”的创业豪情在一步步务实创新中结出了累累硕果,楚源集团不断做大做强。

  如今,楚源集团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化工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和化工百强企业、湖北省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了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级实验室。在荆楚大地之上,楚源集团涂绘着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推动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书写着精细化工长风破浪的恢宏诗篇。

  敢想敢为 颠覆常规

  高楼林立、烟囱高耸、管道连绵、塔罐如林、车辆如梭,这里汇聚了现代化企业应有的元素,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记者对楚源集团的第一印象。谈及楚源的发展,年过六旬的集团董事长杨志成透着自豪。

  “5口大缸、5个机煤炉、5间队屋,30多名员工,年销售收入30多万元。”杨志成回忆道,这便是楚源起步的所有家当。1983年11月8日,楚源集团的前身——石首县化工二厂在绣林镇悄然诞生。生产化学胶帽(火棉胶)及塑料瓶盖,在当时一哄而上,浩如烟海的乡镇企业中,无疑沧海一粟。但楚源人不自卑,不畏难,心雄天下,思维前瞻,敢想敢为,善于捕捉和把握机遇,颠覆了常规,把一个村办小厂办成了国内外知名的染化集团。

  楚源的创业者基本上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但他们思想解放,思维开阔,从建厂之日起,楚源人就在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显然,靠做好塑料瓶盖的小打小闹是做不大企业的,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呢?厂长杨志成和30多名员工都在思考。经过几轮酝酿讨论,最后形成了共识,必须打破常规,走一条一般乡镇企业不敢想、不敢走的路,那就是依托科技,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

  1985年,企业果断转产,上马“三苯”(即纯苯、甲苯、二甲苯)、工业无水乙醚等工业化学试剂,其中无水工业乙醚等20多个试剂品种荣获湖北省优质产品称号。迅速打开了局面,成为石首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工厂更名为石首市化学试剂厂,由村办变成了大集体。

  1988年,杨志成听说染料很赚钱,又果断决定生产染料,工厂与武汉染料厂合作,生产对氨基苯甲醚。1992年2月,对氨基苯甲醚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而且很快就进入了国际市场。同年9月,名不见经传的石首市化学试剂厂创收了第一笔外汇——3.2万美元。由此,实现了楚源的第一次腾飞。

  紧接着,公司成功地开发出高科技产品1,4-二羟基蒽醌,填补了国内空白,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000万元。并在1994年国际化工博览会上以“产量第一、质量第一、销量第一”的良好企业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楚源进入了辉煌的第二个飞跃时期。

  1994年7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体改办批准,成立湖北楚源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刷新了自石首有记载以来没有股份制企业的历史。此时的楚源已经是一家集生产、经营与自营外贸于一体、年销售过亿元的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公司。此后楚源对石首市原有机合成化工厂实行整体收购并成功开发出萘系产品。1997年11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湖北楚源精细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11月,全国高科技重点示范工程8000吨H酸项目(第一期)正式竣工投产,由此开始了楚源的第三次腾飞。2000年5月,国家“火炬计划”、3万吨活性染料和6000吨精品K酸(第一期)试产成功。同年12月,与中国高新投资集团等第5家联合设立的湖北楚源高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随着新的股份公司的成立,资产运行与资本运作并举的帷幕逐渐拉开。

  科技给力 攻城拔寨

  在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楚源确立“科技兴业,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依托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开发“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商品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四高”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让科技成为第一增长点,攻城拔寨,气吞万里。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楚源发展重心转移到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染料中间体及活性染料产业。从对氨基苯乙醚到苯系列产品,再到1,4-二羟基蒽醌,以及吐氏酸、J酸,乃至H酸,最终创办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步入了以H酸为原料的活性染料时代。活性染料的成功开发促进了楚源由生产中间体向终端产品的转化,延长了产业链,带动了集团的产业升级,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由此带来了技术开发格局的转变,由“开发一个、储备一个、调查几个”变成了“开发一个新产品,衍生一家新企业”。

  近年来,楚源先后开发出100多项新产品,并尝试发展生物医药,开发出氨基酸等医药中间体。开发的100多项新产品,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2项,列入国家火炬项目5项,国家级新产品16项,国家级推广项目2项;列入湖北省科技项目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2项,填补国内空白1项。亮氨酸、脯氨酸、盐氨酸等7个氨基酸系列取得国家GMP药品文号,参与了H酸、K酸、红M-6BE、黄M-3BE、黑KN-8BG等5个产品的国家标准制定。与此同时,通过了ISO9002:1994、ISO9001:2000、ISO14000和OHSAS18000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一体化体系认证。楚源牌活性染料获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楚源”和“鸭鸭”商标联袂获得湖北省第五届著名商标,染料中间体和活性染料双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

  如今,楚源集团董事长杨志成踌躇满志,“以穿3件黑颜色服装为例的话,有1件直接或间接是使用楚源的染料。”

  据杨志成介绍,“十一五”时期,楚源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投资近2亿元,引进德国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新上1.5吨/年新H酸项目,投资1亿元,引进韩国先进技术,新建了1.5万吨对位酯项目,投资1亿多元,新建了2万吨红黄生产线,投资5000万元,新上了1万吨/年2-萘酚扩改项目,这些项目均已建成投产,强化了楚源中间体及活性染料的规模优势,对位酯、H酸生产能力均达到4万吨,全球约15万吨,权重为25%~30%;活性染料达到6万吨/年,全球约20万吨,权重为30%~35%;2-萘酚3万吨/年,约占全国市场的1/4,规模效应更加明显,市场话语权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在技术创新上楚源永不满足,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优化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开发了氯化亚砜、二氧化硫、间位酯、印花染料、毛用活性染料等新产品,完善产品配套和原辅材料配套,延伸产业链。进行各种工艺技术改造40多项次,如H酸的自动化改造,对位酯工艺和设备改造,染料的干燥供热系统改造,红、黄、黑生产线的优化等,使产品的质量工艺始终保持在行业前列。

  目前,楚源的主要产品的生产规模均居全国或全球行业前列,已经形成4万吨/年H酸、4万吨/年对位酯、6万吨/年活性染料,以及6000吨/年K酸、6000吨/年J酸、3万吨/年2-萘酚的生产规模。合成染料的主要中间体是H酸、对位酯、K酸等,且生产这些中间体的原材料硫酸、氯磺酸、退热冰、氯化亚砜等均为自我配套。

  创新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是楚源一直的努力方向。“十五”以来,楚源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00余人,与武汉、上海的高校联姻,选送100多名优秀员工脱产深造,并在武汉大学开办了博士后工作站,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聘请了一批科技先导性人才,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目前,楚源集团博士后有8名(包括3名外籍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7名、技术人员80名。

  “十一五”期间,企业技术中心重新通过了省级鉴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通过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华丽染料检验检测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实验室,并在武汉成立了生物研究院。此外,对关键产品的关键技术申报国家专利,已获得了H酸高压碱熔生产新工艺,H酸连续硝化脱硝、萃取、加氢还原生产新工艺,对位酯ASC自动压滤罐,液体三氧化硫及高浓度发烟硫酸的生产方法,K酸的三氧化硫磺化生产工艺,2-萘酚的105%酸磺化生产工艺等9项专利。

  一流的技术和品质、完善的自我配套和强大的规模优势,使得楚源成为染化行业的翘楚,擎起了一面旗帜。楚源不但做活性染料,而且做染料中间体,用杨志成的话说,“楚源不仅是同行业的竞争者也是同盟者,共同涂绘着我们多彩的世界。”谈及对行业的影响力,杨志成提高了声调说道:“楚源一旦停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价格水平,这点并不夸张。”

  体制创新 不断跨越

  除了思维前瞻,科技给力,楚源还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壮大企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楚源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各自的特点,楚源人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企业发展初期,国有企业尚处于工业主导,“三铁”(铁工资、铁交椅、铁饭碗)体制一统天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根本不能发挥。楚源对这一弊端痛心疾首,率先在石首砸“三铁”,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用工分配机制,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不分什么正式工、临时工,商品粮、农村粮,一样的工资标准,一样的提拔原则,干得好,小工也可当车间主任,干得不好,正式工也要下岗。那时,楚源破格提拔了一批干部。鑫源能源公司总经理胡谋军当初就是一名小工,因吃苦耐劳,扎实肯干,被领导相中,从工段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一步步走上了今天的位置。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敬岗敬业、比学赶帮蔚然成风,不少外单位人员慕名而来,希望加盟楚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楚源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还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机制不活,束缚了企业发展。1996年,楚源又率先在石首实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成立了湖北楚源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适应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发展之初,楚源实力有限,靠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跨越和突破,遂招商引资,借梯上楼。楚源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招商引资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楚源就响亮地提出了“筑巢引凤,借力发展”的口号。20多年来,楚源始终不渝坚持这个方针,把招商引资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不断引进新伙伴、新项目,为企业搭建一个腾飞的平台,赢得了一次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1992年4月,企业与香港建源公司合资,联合组建中港合资湖北楚源化工有限公司,填补了石首无外资的空白。何谓“楚源”?楚者,“极目楚天舒”、“惟楚有才”之楚;源者,“建源”、“财源滚滚”之源。此后,“楚源”作为中国化工领域的一大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放异彩。

  “十五”期间,楚源步入了历史上最重要、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先后对长江农药、鄂南制药、石首造纸厂、石首明珠实业、石首油脂厂、中实化工股份等8家企业实行了整体收购与兼并。并以资产引资本,以存量引增量,全方位地招商引资,借梯上楼,采取独资、合资、控股和参股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合作方式,先后与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的公司合资合作,累计引资10多亿元,组建新公司近10家,完成各类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开发30余个,总投资超过18亿元,新增销售收入20多亿元。

  外来的和尚不一定都会念经,在招商引资中,楚源十分注意合作伙伴的选择,把“对象”锁定在那些有实力、有名望、有信誉的大企业、大公司,以期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先进的技术,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2000年4月,楚源与香港益慧公司合作,投资2100万元,组建了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生产活性染料。2002年,华丽公司与香港得宝公司合作,投资800万美元,组建湖北得宝染料有限公司,生产分散染料;楚源与香港先进公司合作,组建国泰颜料有限公司,生产氧化铁颜料。同年,楚源与香港益慧公司再次合作,投资3000万元,组建湖北鑫慧化工公司,上马6000吨2-萘酚和4000吨K酸项目。2003年华丽公司与香港得宝公司、韩国公司合作,投资7000万元,组建湖北宝丽化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酸性染料。无论是最初的合资伙伴香港建源公司,还是后来的原国家计委旗下的中国高新投资集团、香港益慧公司、得宝公司、韩国灯光公司,都是行业“大佬”。这么多高质量的“老板”和“大树”牵手楚源,其社会影响不言而喻。一方面,高质量的招商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更多的高质量客商。

  回想当年的招商引资、“借梯上楼”之举,杨志成感慨地说道:“如果没有多成分的参与,楚源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格局。”也正基于此,楚源走上了一条自我创造的发展之路。

  目前,楚源集团辖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湖北得宝染料工业有限公司、湖北鑫慧化工有限公司、石首市荆源包装制造有限公司、石首市鑫源能源有限公司、湖北楚源进出口有限公司、楚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湖北楚源国际(瑞士)有限公司8家子公司,总资产28亿元,员工6000多人,主要生产经营有机化工原料、染料中间体、活性染料等,拥有各类产品130多个,年综合生产能力80多万吨,出口欧美、南亚、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外150多家知名厂商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往来,年销售收入30亿元左右,已跻身全球染料中间体及活性染料生产企业强林之列。

  “十一五”期间,楚源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69亿元,比“十五”时期的74.4亿元增长127%,实现销售收入154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37%,完成利税15.15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13%,实现进出口贸易5.88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95%。楚源已然成为了石首市乃至荆州地区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成为了湖北省县域经济的成功典范。

  抢抓机遇 谋划长远

  染料及中间体行业是个市场成熟的行业,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同样是不堪一击。2008年,全球染料行业经历了前热后冷的“冰火二重天”。受此影响,染料市场由火爆到突然萎缩再到眼前的平稳回升,企业利润由盈利到大面积亏损再逐渐减亏为盈。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间兼并重组步伐加大,加快了世界印染重点由欧美等发达国家向亚洲转移的节奏,加快了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速度,促进了资源、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楚源看到了机遇,也看到了挑战,但对市场的前景依旧看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六旬的杨志成指点江山,豪迈地告诉记者,楚源的目标是打造百年企业。“十二五”期间,楚源将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6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打造世界染料之都,并为实现“百年楚源”打下坚实基础。

  版图既定,只待涂绘。楚源集团总裁助理郭世建表示,“十二五”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楚源再次腾飞的5年。楚源将在产业配套建设、开发高端染料、活性染料改性升级提高着色率、染料及中间体扩产扩能、提高装备水平、技术研发等重点领域上下功夫,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实现华丽转身。有选择性地开发高端的还原染料、荧光增白剂和纺织印染助剂项目,到“十二五”后期,大步涉足医药及其中间体、农用生化品以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完成产品结构的部分调整,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届时楚源将成为一个集染料、医药及中间体、纺织印染助剂、农用化学品、基础化工于一体的化工产业集群。

  染料行业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行业,散兵游勇、单枪匹马将无法取得长足发展。“行业内需要加强国内联动和国际合作。”杨志成说,在巩固与现有企业合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向世界实力最强的化工企业靠拢,力争与之联姻,逐步实现由贸易合作向紧密合资合作转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狭路相逢勇者胜”。楚源已吹响了谋求新发展的“集结号”。回首,楚源人且行且珍惜;展望,楚源人且行且风发。——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