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10年西部大开发、10年科技城建设及规模浩大的灾后恢复重建后,绵阳迈入了蓄势突破、加快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预计今年,绵阳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9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浴火重生的绵阳正快速崛起。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激情萌动之际,绵阳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科技力量雄厚、工业基础扎实、城市功能齐备的3大优势,托举绵阳开放开发,带领绵阳人民朝着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目标速跑。
高扬科技旗帜 创军民融合新路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有“西部硅谷”之美誉。拥有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等院校12所,两院院士26名,专业技术人才18.2万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800多名,全市人才总量达55万人。建设有国家、省、市三级技术中心95家,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科研生产和人才基地。科技优势,是绵阳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过去10年,绵阳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全面推进部省市三级联动科技城建设机制,构建起科学高效、统分结合、责权利统一、各方利益共享、富有生机活力的管理体制,“一院所一园区一产业”的军民融合新格局正在形成。绵阳人才集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联全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已经形成。
过去10年,国家累计支持绵阳科技城中小企业创新和技术改造等专项1400余个,国务院批准设立了西部第一只规模为90亿元的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获得19项省级经济审批授权,绵阳设立的多个创新基金及投融资平台等,为科技城创新服务、为绵阳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到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发展到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00多家。
10年来,绵阳承担国家重大专项2项,而全国的重大专项也只有16项。共实施国家、省、市三级“973”、“863”、科技支撑科技计划项目2133项,共申请各类专利5756件,获得授权3244件,年均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居全省第二位。长虹公司“虹芯一号”、“虹芯二号”、“量子芯”等虹芯系列技术产品,九洲公司研发的航空产品专用芯片“九洲之芯”等打破了国际垄断,工业CT、数字机顶盒和新华汽油发动机等20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长虹、九洲、新晨动力、开元磁材、久远科技等企业获得“国家创新型企业”、“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企业”、“四川省创新型企业”等称号。
10年时间,科技城GDP已发展到近60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5%,已经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军民结合示范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写入了中央文件,绵阳市委、市政府借此东风,高扬科技大旗,大胆谋划蓝图,决心把科技城建设成我国军地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产业集中地,走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前列。
近日,中航工业绵阳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正式奠基建设。这一被称为“航空城”的项目与“科学新城”、“航空气动力新城”并称为绵阳的“新三城”,三大工程投资超过350亿元,将实现军民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兴起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
做大做强工业 全速培育新兴产业
这段时间,绵阳绵安北产业带异常忙碌。中国重汽加快扩建,新晨50万台动力总成、整车生产线等重点项目也紧锣密鼓建设。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经在绵阳异军突起,成为继电子信息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绵阳是改革开放后在西部率先崛起的工业城市,2009年,全市工业规模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工业为大,工业为先,举全市之力发展工业。通过多年发展,绵阳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食品、精细化工、冶金机械等为支柱的门类多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4”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绵阳拥有长虹、九洲等骨干企业50余户,近年又新引进世界500强艾默生和中国重汽、辽宁华晨等一批知名企业,工业增量不断壮大。
在“十一五”期间,绵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2393.86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产业投资。经过灾后恢复重建,绵阳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快速崛起。投资66.8亿元的攀长钢改造提升项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投资19亿元的华晨整车项目一期6万辆已经投产,二期15万辆加快推进,50万套动力总成项目正在建设主体厂房;投资16亿元的绵阳卷烟厂30万箱项目即将投产;投资15亿元的丰谷酒业万吨曲酒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投资20多亿元的中国重汽年产4万辆重卡生产基地开始建设……
园区化发展是绵阳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市里把加快发展产业园区作为推进工业强市的突破口,不断做强做优园区。绵阳已经建成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5个、市级工业园区7个,园区总面积达16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1788户,工业集中度超过66%,全市园区从业人口超过20万。绵阳还利用灾后对口援建的机会,将援建转化为长期合作,在绵阳建设山东工业园、辽安工业园、河南工业园及河北飞地工业园,充分利用援建省市及企业的资金、技术及市场,使之成为绵阳开放型工业经济的新生力量。
为了进一步壮大绵阳工业,绵阳每年都对高成长性、对地方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及企业家进行表彰。并出台配套的土地、财税、生产要素配套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加强行业重组。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挂帅,专人负责,全程服务。绵阳正加快实施优势企业、产业和园区3个“倍增计划”,全市产业有望在3年时间实现优势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和园区面积、效益翻番。
在前不久确定的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中,绵阳成为西部城市中唯一入围城市。绵阳正抓住这一有望统领行业标准、占领行业领先位置的契机,布局“三网融合”产业示范区,总规模超过2000多亿元的“三网融合”项目已经储备完毕。
传统产业升级壮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绵阳工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百万人口城市 承载绵阳起飞
今年8月,绵阳市的调查统计显示,绵阳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经突破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已经达到108万。绵阳已经迈入百万人口大城市。城市的崛起、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为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创造了广阔空间。
“淡烟乔木是绵州”,这是杜甫笔下的绵阳。而今的绵阳已从水陆码头变身为西部率先崛起的现代化都市,拥有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20多项殊荣。在一家国内知名咨询机构的调查中,绵阳位居宜居城市的第三位。绵阳城区三江湖面是西湖的6倍,城市绿化率提高到约40%。城区山水环抱,市容整洁靓丽,市民和谐包容,成为新兴的宜居之城。
2009年起,绵阳启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力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全国的川西北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匡算总投资达1061.75亿元。现在,绵阳机场航线达到11条,今年旅客吞吐量将超过56万人次;正在建设4条铁路、5条高速公路,成绵复线、绕城高速、成南高速、绵遂高速等加快建设,市到县已形成1小时(平武两小时)交通圈。与此同时,成绵乐高铁加快建设,江油至西安高铁启动,绵阳新客站投入使用。绵阳公路、铁路、民航、城市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已经形成。
绵阳正不断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全市银行金融机构达到13家,去年第三方物流营业额已突破1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二级物流节点城市和川陕甘交界区重要的物流枢纽。绵阳建成了西部二级城市中首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成为出口创汇和对外交流的前沿阵地。
灾后恢复重建中,绵阳全市重建项目7318个,总投资2266.3亿元,新建学校751所,修建公路6318公里,新上了投资44亿元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投入,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为绵阳的开放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灾后绵阳正焕发迷人的魅力,不断吸引海内外的人才和资金加快流入。近年来,先后有国内外2500多家知名企业落户绵阳,仅去年就对外成功签约项目上千个。
灾后绵阳更美丽,她正以扎实的科技、产业、城市基础作底色,迎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