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就是排外
“京十五条”关于非本地户籍人员“连续纳税5年”的购房限制规定,在政策正式对外公布的当天就引发了北京是否在“排外”的质疑。北京房协副秘书长陈志对此予以否认,他认为,限购政策不是光针对外地户籍人口的。对本市居民,同样有着比较严厉的政策。
陈副秘书长的解释肯定难以得到认可。因为即便限购政策对北京本地居民也比较严厉,但相较于外地户籍人员所受到的限制,政策之于北京本地人也还是宽松得多了。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京十五条”让北京户口的含金量大为增长。仅此就足以证明,“京十五条”对限购的规定,就是基于户籍分割的内外有别。因为房价实在是有些高了,限购乃至于强化屡受诟病的户籍壁垒的限购,大体也可视为一种无奈。但陈副秘书长对北京限购还有另外的解释。需要指出,尽管他是北京房协的副秘书长,却也不妨将其观点看作是代表北京市政府的观点。陈副秘书长认为,如果有人没有给北京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他就是挣了钱就跑来北京炒房,北京房价炒高了他从房地产市场上获利后再撤走,这对于一直在北京奋斗的人也不公平。
上述观点可简称为“贡献论”或者“义务论”,其基本要点是有了贡献、做了义务,才能有索取、有权利。看上去好像是那么回事。可是问题随之就出来了:基于权利义务要对等的原则,那么,外地人要在北京做多少贡献、做多少义务,才能拥有北京户籍呢?就算外地人在京连续纳了5年税买了一套房,由于依然没有北京户籍,他也就依然无法与北京人同权——你可以说他纳的税还是比北京人少,现实却是,许多有户籍的北京人显然不一定就比外地人纳税多,而且纳税年限也不一定比外地人长。
说到底,北京的限购政策,就是基于户籍的排外,而且这种排外,也不止北京一地。所有已经在执行限购的城市,都有基于户籍的或强或弱的排外。从善意的角度,这种排外尽管之于户籍改革是个倒退,但考虑到当前房价高涨的现实,也有一定的可以理解和谅解之处。问题在于,即便“排外”二字难以公开说出口,起码也不要为其千方百计辩护了。可是,陈副秘书长所说的这样一番话实在让人诧异而且哑然失笑,他说:连续5年纳税方能买房的规定,体现出政府希望留住人才在北京长期奋斗,使这些人才在推动北京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梦想。
要让这些人才在北京长期奋斗,依照陈副秘书长的逻辑,让他们纳10年税岂不更给力?反正,北京的优势就是“就是有吸引力”,北京的房子就是更值钱。
北京连续纳税5年的限制购房规定,其实延续了前不久出台的限制购车以治堵的思路。其基本模式,就是不让拥有而达到调控目的。但这种行政思路,一是将眼前问题尽量往后拖;二是根本不顾及调控的最终目的究竟为何,一切以把眼前的烦恼给弄没了为标准。当然也有人认为,北京之所以短时间内出台这些限制措施,其实也是意在控制北京的人口。但无论如何,不独北京,当前针对房价的调控,很多地方已经黔驴技穷而不顾忌手段是否公正,正如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在接受采访时所表示的:包括北京在内的地方政府在治理房价上已开始不择手段。
20110218《晶报》
限购就是排外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