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摩(Morgan Stanley)前首席执行官约翰。马克(John J. Mack)的私人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油画,一个裹脚女人走过牌坊。马克曾说,这是他最喜欢的艺术品,中国的东西总让他如此沉迷,每次他看到这幅画,他的心马上就安静下来。事实上,很多美国政经要人都曾毫不掩饰地表达过对中国文化的沉醉,他们甚至都用了类似的词语——“不知道为什么”。
美国人的这种中国情结或许还要回溯到18世纪,当时的中国正如现在的美国一样,是世界上的一个梦,一个由《马可波罗游记》堆砌起来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梦。1784年,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之初,第一艘美国的快速帆船的目的地不是欧洲,而是中国海岸,这艘名为“中国皇后号”的船带回来的茶叶、丝绸、陶瓷,成了美国最高级的奢侈品,美国的上流社会开始拼命地建造有中国格调的房屋,甚至还有凉亭。19世纪30年代,大量的美国传教士到东方来“取经”,也为美国人对中国看法的情感基础打下了永久的、决定性的烙印。
直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一支小规模远征军的胜利,让美国发觉自己的偶像竟然如此不堪。与欧洲国家不同,美国的心态一直是复杂的。中国人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一直处于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这同时是一个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同时充斥着恼人的野蛮人和高尚的人道主义者,处处可见贤明的哲人和虐待狂般的刽子手。在中国没落的时代里,这两种情绪交替占据着,如同潮汐一般,他们期待着一个美好的中国,然而又恐惧于曾经如此强大的中国。
而如今,美国商界的中国梦显然不仅仅来自于这些充满了异域色彩的东方情结。尽管没有人确切知道中国经济何时会超越美国,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这只是个时间问题——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预期中国经济将在2027年超越美国,而《经济学人》杂志则预计这一转变或许在2019年就会来临。
正在经历如此史无前例大规模经济增长的中国,在制度缺失、社会焦虑、经济结构性问题的隐隐作痛下,正面临着一系列转型期的自我迷失。但这种类似于美国19世纪末的社会和经济巨变,在大西洋彼岸的人们看来,不过是一种成长的烦恼。在他们眼中,一方面是中国炫耀性的奢侈品消费数字在节节攀升,一方面是自己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泡沫破裂后委靡不振的房地产市场、失控的财政赤字……这甚至成了好莱坞电影近来最喜欢的一个桥段——你需要钱吗?没关系,中国人来啦,他们有的是钱!
就在几年前,访问中国还被很多美国顶级银行家视为一种过分的行为。然而当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的杰米。戴蒙(James Dimon)、KKR的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以及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的戴维。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最近数月纷纷访问中国之后,人们对这些访问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这些到访被看成是让各自公司保持增长的重要举措。
尽管在大部分银行家看来,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仍扮演着一个配角。但所有的一切正在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发生着改变。中国正在开放市场,对人民币的控制已略微放松,她正在成为不断增多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策略中的关键的一环,渐渐牵动着几乎每一个华尔街公司的未来。
看看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的首次公开募股(IPO)金额吧,据数据追踪商Dealogic的统计,中国企业2010年全球IPO金额总计为1040亿美元(这个数字也包括了外国投资者无法完全参与的中国国内市场),如果将香港企业包括在内,去年的总金额更是达到了1260亿美元,超过了欧洲和美国的融资总和。去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是7月份的中国农业银行项目,融资高达221亿美元,这也是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与之相比,2010年美国的IPO金额还不到340亿美元——现在,没有参与中国企业IPO的银行家们可能再也拿不到以往那么多奖金了。
而中国公司在美国交易所上市的数量也达到了历来之最,12月优酷161%的首日涨幅为2005年以来的最佳表现。事实上,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外来上市公司最常见的来源国。投资分析机构Lazard Capital Markets负责人威廉。布恰南(William B. Buchanan)说,一般来讲,投资者为赴美上市中国公司一美元成长潜力支付的价格,要少于为美国公司支付的价格,中国的股票“更具有内在价值”。
与此同时,美国的并购专家们也竞相赶往中国,与中海油、中石化等公司展开合作,它们在2010年所缔结的相关交易的规模在全球都名列前茅——中国企业2010年总达成了3235笔收购交易,价值接近1900亿美元,占到当年全球总交易的9%,仅次于美国。
“同中国握手”的策略正越来越成为美国投资人的最爱——他们买入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跨国公司股票,同时看跌那些在与中国对手的竞争中处于下风的公司股票。丹尼尔。阿贝斯(Daniel Arbess)是Perella Weinberg Partners旗下的一只对冲基金的经理,他专注于首诺公司( olutia Inc.)、苹果公司(Apple Inc.)、百胜餐饮集团(Yum Brands Inc.)等这些在中国发展迅速的公司,同时也关注那些生产在华热销品的企业。拥有肯德基(KFC)、必胜客(Pizza Hut)和塔可钟(Taco Bell)等品牌的百胜集团所有业务的同店销售额均实现了增长,这是自2008年底以来的头一次,其中中国业务增长了6%,美国及其他国际市场增长了1%.而对一些奉行价值投资哲学的长期投资来说,他们的中国梦似乎正在触摸未来的天空。在去年9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一同访问比亚迪时,这种深刻的中美经济协作方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站在一起时,这就是一个中国企业家与美国企业家、技术与资本、软件与硬件、IT与新能源的完美组合。
如果说,王传福正在同时与世界上在世的最伟大的企业家与慈善家成为伙伴,整合商业、技术、资本与慈善的力量,站在一个巨大机会的原点上。对于巴菲特和盖茨来说,又何尝不是呢?盖茨自己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成功的企业家。那么,他们能借助王传福来实现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梦想吗?——巴菲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