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唐奕奕老师的乘用车三甲特点,感觉写的很好。我由此感觉合资企业的三甲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增长的质量好于数量。但自主品牌三甲企业的走势不佳,生存环境需要改善。
近10年来的南北大众、上海通用这三家企业的销量领先地位极为牢固,而且10年的盈利能力超乎想象,其利润份额估计超越超量份额1倍以上。但自主品牌的主力企业的表现并不稳定,生存环境并不理想。
1、合资企业的数量控制
强强联合的合资车企。合资企业是中国最有实力的汽车企业集团与国际车企的强强联合,而且每个国际车企都仅能拥有两家合资企业,因此国际车企的数量不多,所派生的合资企业也较少。这些年的合资企业阵容已经趋于稳定,没有新的强势进入者。竞争相对有序平和。
2、自主品牌的数量扩张较快
不断扩张的自主品牌车企。自主品牌的轿车行业进入者较多,而且有更多的企业准备进入,每年的进入者都不少,而未来还有很多的主动和被动进入者。自主品牌的轿车企业从05年以来有8家进入,2家退出,这两家退出的也是大集团的兼并重组的结果。未来还有几个集团企业和独立车企进入。
面对狭小的市场的,进入者多,竞争也不充分,自主品牌主力企业的发展空间有限。
3、自主品牌的资源条件差异巨大
目前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等大集团的自主品牌乘用车起点比无合资背景的企业要高,与合资自主水平相仿,本身也可以从合资的50%股份中受益。这些大集团自主企业的发展起点高,技术优势明显,但目前还没有出现自主品牌的三甲企业。
自主品牌的独立车企,始终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惯有优势的中低端市场接受新的挑战。从倒逼机遇来说,这未必是坏事,而且目前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的趋势现在可能很难阻挡。只是这样一来,没有下属合资企业的单干自主品牌企业确实吃亏,必须加快向中高端转型的拉升速度。
4、两类三甲中各有各的优势
南北大众和通用是背靠德国和美国是两个具有世界经济话语权的国家,而且对汽车的重视程度不一般,连丰田都能被美国政府恶搞。因此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和国际环境需要欧美的有效环境配合,这样的欧美企业也表现较好。当然这成功背后的中方集团实力很强,这也是对合资企业发展有重大支撑。而日系的表现相对不佳,其母体企业责任较大,日本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多年来的自主品牌三甲企业的资源优势并不理想,自主三甲格局也在逐步变化。
5、市场空间的巨大差异
近几年的10万元以上车型的增长速度远快于低端车型。
自主品牌主力车企还没有在10万元以上的市场站稳脚跟,只能靠微型车、小型车和低端紧凑型车苦苦拼搏。而这块市场的增长并不理想,尤其是利润的贡献度很差,积累能力不足。
而合资企业主力车企依托扭曲的国内乘用车价格体系,分享国内快速膨胀的高端消费群体的财富,其销量和利润增长喜人。